第1027章 2001年旗下企业经营状况(二)(2 / 4)
们有绝对的定价权,只要将雇佣的机器人价格降下来,他们的利润就会非常高,只是没有必要。
而他们经营机器人业务,并没有收取高昂的经营费用,因为他们这边收多了,就会损害青龙科技公司和麒麟基础工业集团的利益。
由于这家企业属于纯机器人经营企业,所以没有必要维持较高的利润,反正如果业绩不好,也不用担心倒闭,因为劳动力几乎没有维持成本。
当然,如果算上贷款的话,整体上是亏损状态,毕竟发展业务就要投入,叶子书有没有给钱,资金只能从银行贷款了。
好在潮汐集团旗下的银行,对叶子书旗下的企业都比较友好,不仅贷款额度给得高,而且利率也有优惠,贷款期限也能商量。
因此在扩张业务上面,基本上不存在资金瓶颈,去年星灵集团的贷款金额为10万亿元,上面的净利润是按照年化归还贷款和利息后计算的净利润。
既然星灵集团发展如此迅勐,就意味着万城基业旗下的产业联盟基本上宣告解散了,这两者的关联性极强。
当初成立产业联盟的目的,就是扶持个体户在城市发展,同时也能让自己旗下的商业物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现在产业联盟里面的很多个体户选择不经营,那么只能由星灵集团占领市场了,星灵集团自然不会接受万城基业的领导,不算产业联盟成员。
虽然产业联盟还没有真正解散,但是随着星灵集团越发发展壮大,万城基业管理的产业联盟,迟早也要名存实亡。
万城基业并没有为此感到可惜,反而乐意见到这个场景,和星灵集团合作,他们不用担心很多问题,投入的时间和成本都要低很多。
而产业联盟管理上,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侵蚀,他们需要投入很多的成本进去,如果放松管理和监督,可能会让万城基业赚不到钱。
甚至万城基业也有意促进星灵集团的发展,以前还担心失业率太高不利于社会稳定,现在没有这个顾虑,当然是怎么有利怎么来。
当然,星灵集团经营的不只是开店的业务,所谓的个体户,就是连门店都不需要有,可以在市场做零工。
不过他们倒是不会真正这么干,就算是零工业务,他们也要进行更正规的管理,只不过是没有明面上的很多框架。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个体户,甚至连个体户都算不上的工作,是不用缴纳税收的,可以节约一大笔税费。
如果将这些零工聚集在一起注册成立一家企业,哪怕规模再小的企业,依然需要缴纳税收,这样就不划算了。
灵活就业和个体户本就是薄利经营,如果缴纳税收等工作,每台机器人劳动力拿到的钱就非常有限,这等于是减少了社保基金的收入。
虽然好像国家税收和社保基金的钱差不多,但是在叶子书看来差距很大,国家税收虽然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很难以现金的方式到民众手里。
社保基金对于民众而言,利益更加直接,是发到民众手里实实在在的现金,直接决定着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民众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
税收并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税收越多可能使用效率就越低,而且税收使用往往缺乏市场效率。
如果有可能,他想要尽量减少税收的规模和比例,增加社保基金的规模,税收主要保障政府正常运作、国家安全和基础公共设施建设。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安装最新版。】
主要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要,剩下的都可以归到社保基金里面,他之所以努力想要推动通用机器人在政府机构当中的比例。
就是想要减少政府正常运转需要的成本,从而降低企业政府税收,增加社保基金费用收取的比例。
所以星灵集团这种经营模式就不奇怪了,而且这么做也不妨碍高效率经营,虽然没有具体实体企业,但是可以架构虚拟实体。
例如全国开锁的师傅,虽然看上去每个开锁的都是灵活就业,但是可以统一对外提供服务,让消费者具有很高的辨识度,雇佣也更加放心,不用担心遇到歹人。
这种虚体经营模式,是最适合星灵集团的经营模式,平时根本就察觉不到星灵集团的存在感,但是社会方方面面的服务,又离不开星灵集团。
看完旗下主要实体经济产业,去年的营收总规模高达1185万亿元,整体增长率40%,营收增长率还是很恐怖的。
营收增长其实并不算什么,因为很多营收只是产业体系内的增长而已,并不能反映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之所以增长这么快,第一个原因就是星际舰船项目依然持续投入,带动了投资规模的增长,自然也促进了旗下产业营收增长。
第二个原因就是机器人扩产和广泛运用,从外部市场拿到了不少的营收,像星灵集团的营收达到30万亿元,就是这种情况的直接体现。
第三个原因就是整体效率提升比较明显,特别是像简单制造业,机器人和普通人,在效率上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效率提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更多,在产品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