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一四 帝国的贵族(1 / 3)
贵族阶层,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特殊的阶层,拥有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各面的特权。但帝国的贵族却仍然有些特殊,至少与欧洲那些贵族是截然不同的。
唐朝之后,世家大族没落,尤其是科举制的兴起,让历朝历代都缺乏与欧洲那类贵族。
宋朝是武人窃国,文人治政。后经历蒙元入寇,那些羊粪蛋子里钻出来的人,自然谈不上血统有多么的高贵。至于大明朝,太祖朱元璋可是开局一个碗,空手打天下的人。
帝国这一朝亦是如此,虽然自立国就确立的贵族体制,但李明勋这帝国第一代掌权者,根本不把自己当成贵族。贵族的荣誉和名头远不如这个身份带来的权力重要。至于荣誉他们更在乎军队的荣誉和国家的荣誉,而不是个人和家族的。
而到了李君华这一代,把贵族当成一个特殊的阶层,一种政治的班底。无论身为皇帝的李君华还是主持帝国对外战略的李君威,都是如此,他们更愿意使用出身贵族的优秀子弟,以此增强贵族阶层在帝国政坛中的力量。
但李昭誉这一代,是第三代,他们是真的认可自己贵族身份的。这是荣耀也是特权,同样也是对帝国一种特殊的责任。
欧洲归于与帝国贵族是有着显著区别的,在欧洲,贵族就是一切,在一切领域都拥有特权,并且是与其他阶层拥有几乎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在帝国,发展到帝国四十五年的今天,贵族更多的角色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在建国初期,帝国的贵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上都是拥有特权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帝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改革,这类特权逐步削弱的。
在法律上的特权已经降低到几乎没有的地步,贵族们理论上唯一的法律特权,就是可以要求涉及自身的官司不进行公开审讯,不向不相干的普通百姓开放法庭,仅此而已。
政治层面也是如此,在前帝国时代,帝国的政治权力的中心就是元老院,虽然议院和元老院几乎是同时建立的,但议员们更多的是拥有监督权,而非真正的实权,在早期,议院甚至不会开会,而只是拥有旁听元老院会议的资格,在旁听过程中,还不允许发言。
议员们真正拥有权力,是帝国确立现代化的财政体制后,商业与贸易领域缴纳的税额超过了土地税收。谁缴税多,谁就要有政治权力,这是必然的,因此议院权力得以扩大,最先得到就是预算审核权,每年的财政预算,必须得到议院的半数通过才能得到拨款。
而议院的监督权也相当大,拥有对除军队、军事情报机构、元老院和皇室机构之外的监督权。
在帝国行政体制中,最高的决策会议是御前会议的扩大版,即国务会议。国务会议就是在决定重要问题的时候,在理政王、大臣和行政官员之外,邀请一些资深的议员参加,以保证所做的决定可以得到议院和元老院的共同支持,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务会议中的议员数量越来越多。因为皇帝李君华温和的施政理念,有些时候,甚至会进行国务会议秘密表决。
这种表决不是在国务会议上投票,而是在发生争执不下,亦或者政见不统一的情况下。皇帝或者理政亲王出面,以私人的名义,询问国务大臣们支持哪一种意见,进行秘密统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尽可能的进行说服,以保证绝对多数的支持。
虽然平民的政治权力在行政体制和决策机构中不断扩大,但帝国贵族仍然通过各类机构,维持了自己的政治权柄。而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平台就是元老院。元老院仍然拥有最高的立法权,虽然大部分的立法工作都是由议院及附属机构完成的,但元老院如果不通过也无法正式立法。
虽然没有实践过,但帝国皇帝有权力解散议院,进行重新选举,但对元老院没有这类权力。
帝国的议院里都是各省代表,每个省都有固定的代表,并且随着人口增加而增长,但最多一省拥有九个代表,只不过因为帝国不断扩建海外行省,海内行省人口增长很快,因此议院席位已经从建国时代的一百四十多位,增加到了三百之数。
但在元老院里,席位仅仅是从三十六位增加到了四十八位。
元老院的虽然只有四十八个席位,但并不代表拥有四十八票,元老院分为四个阶层,每个阶层十二个席位。开国元老在开国时代都是公爵、王爵的爵位,拥有固定的十二个席位,这十二个席位是固定不变的,但票数不同,因为降等袭爵,三等公爵以下的代表只有一票,以上的拥有两票,荣王、诚王和成王三支宗室各有三票。
第二个阶层是中等贵族,侯爵、伯爵、子爵三等爵位,也是十二个席位,但却是在帝国所有这些贵族之中选出来的。
这种选举并非是一人一票的选举,被选举权是非常苛刻的,假如一位贵族的妻族是资本家,就会因为和资产阶级牵扯过深,而失去被选举权。
第三个阶层是下等贵族,主要是男爵和勋爵,同样是十二个席位,也是选举产生的,但这选举更为特殊,与中等贵族选举看重能力和影响力不同,下等贵族的选举更重视军功。
第四个阶层是在帝国外藩改制后新设立的,未来安抚外藩,为理藩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