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蓝色花朵盛开时【下】(3 / 3)
跳跃间充满动态活力,欢腾之余不失思考在其中。
李安确实花费了大量的脑细胞在思考如何演奏这首曲子。
其实他不是没有想过借用克拉拉在其中进行大幅渲染。
因为他清楚这是观众们喜闻乐见并且感兴趣的、
但最后的最后他还是放弃了。
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违背自身意愿去演奏这样一部凝结着勃拉姆斯一生的曲目。
所以这也是他想通过自己的演奏告诉观众的,不要去轻易地对一个作曲家下定义。
在他看来,对于勃拉姆斯而言,克拉拉远没有那么复杂。
克拉拉只是勃拉姆斯内心中对于爱情美好期望的一种象征。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之间本就没有爱情的经历发生。
勃拉姆斯一辈子都没有写过一首标题音乐,演奏者又何必妄想着对其进行解构呢。
艺术是自由的,勃拉姆斯也是自由的,他不该被克拉拉这个名字捆绑。
回顾勃拉姆斯的一生,李安愿称勃拉姆斯是一位对于音乐创作有着超绝执念的苦行僧。
在群星璀璨的浪漫主义,谁真的正眼瞧过一眼勃拉姆斯。
作为一个守旧的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在那个时代承受了太多非议。
瓦格纳称其严重阻碍了未来音乐的发展。
马勒更是嘲笑其为马戏团的小丑。
就连好友沃尔夫也频频在公开场合对其新作称:又是一部贝多芬作品的精美描绘。
对于种种非议,勃拉姆斯的回应从来都是一副淡然模样。
大抵就如此刻钢琴前的他自己。
可或许只有少数人才知道,李安老师此刻的内心并不平静。
李安老师不愿勃拉姆斯被同时代的人打上相同的烙印,又被后人打上相同的烙印。
他想用音乐告诉所有人,勃拉姆斯只是勃拉姆斯,一位古典主义的追寻者,他不是谁的影子,也不是言情故事里的悲情男主角。
勃拉姆斯就是勃拉姆斯,一位真正的斗士,捍卫着古典风格最后的荣光。
如果说贝多芬是古典主义这片蓝天中的正午烈日,那他愿称勃拉姆斯是奇迹般的,在古典主义已成历史的情况下,化身为最后的一抹夕阳。
他想用他的乐思告诉所有人,如果勃拉姆斯的内心当中真的有那样一束蓝色花朵,那也不是诗人意淫出的克拉拉。
“噹!”
如果勃拉姆斯的内心当中真的有那样一束终生都在寻觅的蓝色花束,李安想那应该是古典风格和淡淡音乐的和解。
“噹!”
李安觉得勃拉姆斯最后还是找到了,即便不是在所有的乐句里。
即便勃拉姆斯无法让古典风格重生,但他的音乐让我们看到了落日的影像。
进入他恢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
而对于今天的人们,这样的体验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哗——————————”
艺术是自由的,勃拉姆斯也是自由的。
钢琴前起身那一刻,雷鸣的掌声仿佛让李安从灯光的氤氲之中看到了一束摇曳中的蓝色小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