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巧斗方永波,指挥VS独奏(2 / 3)

加入书签

这时乐团对音结束。

李安正琢磨着是方永波怎么也下来了,他正想着,只见所有乐手都看向林清风。

原来如此。

下一秒,林清风架琴,弦乐组全部成员跟着做演奏预备动作。

一吸间,随着林清风微微摆动的脑袋,莫扎特k414第一乐章乐队部分开始。

柔美的第一小提声部琴奏响主部主题,第二小提奏三度音,低音弦乐和声铺底。

刚才和方永波搭腔的贝斯小伙此刻也严肃起来,手下连续的四分音符嗡嗡作响,像定海神针一样扎在流动的旋律中,控制着音乐的速度,并赋予音乐前进的动力。

漂亮。

李安心中赞叹,只是如果开头的速度能再快一点就好了。

指挥对于一支乐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指挥,就没有乐团。

这句话要是放在十九世纪之前,肯定会被人喷死。

因为那时指挥的作用更多地是充当节拍器,是一种让音乐稳步进行的真人节拍器。

而在那之后,指挥渐渐消失,直到一百多后才又重新出现。

这是一个神奇地进化过程,指挥们先是消失,然后随着乐团越来越复杂,又重出江湖。

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读亚当卡斯的十八世纪的乐团,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在演变到今天,指挥就是一个乐团当之无愧的c位,灵魂人物。

乐手们秉持着指挥的意志,用手中的乐器为指挥冲锋陷阵。

李安早已通过齐国娟了解到方永波开始排练k414的乐团部分,所以此时耳边的乐队部分就是方永波对于这首作品各个方面的综合理解。

李安可以从中推导出速度、乐句划分、节奏和重音位置。

这与两人之前交谈所不同的是,那时两人聊的是钢琴部分。

现在是乐队部分。

聊钢琴部分时,两人相谈甚欢。

乐队部分嘛,李安觉得两人可能会发生一点分歧。

所以怎么优雅而不失礼貌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李安还是没有十足的底气,尽管秦勇给他打过气。

就在演奏即将进入尾声,“怎么样?”方永波的问题打断了李安的聆听思绪。

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李安直接开口回答:“方指,第一乐章的整体速度我想再快点。”

“嗯——”方永波点点头,很明显,嗯只是一种思考,点头的动作也只是表示我了解了。

方永波陷入思考,李安话一出口整个人反倒轻松了。

片刻。

“说说你的想法。”方永波觉得这个速度刚刚好,如果再快的话,那么整个三乐章都要进行调整。

调整当然没问题,但前提是李安必须能给他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每个人演奏者和指挥都有自己对莫扎特的理解,李安非常能理解。

他的想法是:“方指,您先看这里。”

李安直到主题副题之间的过渡段,“这四个小节的和声是连续性的,最后从属回到主接副题,这里我在开始练习的时候并不顺利,总是容易弹出一种终止的感觉。”

方永波又点点头,这次的点头是认同,因为他也在这里出现了一点点小障碍,也就是说到这里为止,两个人对音乐分析的路线是一致的。

“说下去。”

李安接着往下分析:“但是这里是一个需要突出的乐句,它不像是那种忽然移调或是有重音强调给人预期中的和声模进,可从属回到主的回归感就会给人一种定式感觉。”

一顿,“所以我想有没有这种可能,既然和声框架是固定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让这一段脱离原有的速度区。”

方永波接过话:“用速度推进,强调一个可以预期,做出一个惊讶的戏剧效果。”

这种处理方式方永波当时有考虑过,但是怎么催,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所以思来想去决定这里的速度不变,到了副部再用分句的强弱互动来搭起整个段落的桥梁。

刚说完,他就见李安摇头,不由先是诧异,然后投好奇目光,“你的意思是?”

李安:“方指,这里是不是可以利用音乐的隐性速度持续暗示音乐律动持续,然后我们从这一小节的就提速。”

说着李安指到前面八小节的连续段落,“这里可以先做出一个活泼流动的感觉,到了这里,我把音色做的硬一点,听起来速度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属到主的回归感就被淡化了。”

李安说到一半的时候,方永波就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等到他说完,方永波看着乐谱吧嗒了一下嘴:“明白了。”

片刻,打趣说,“你想脱掉套在钢琴声部上的紧身衣。”

李安一愣,接着笑了起来,他的小九九这就被拆穿了,说了那么多,他就是想让音乐从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