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圃田(1 / 2)
从今天郑州城边青龙山向两边延伸,就是魏长城。
修筑长城在当时十分流行,无论中原的赵、魏、韩,还是四边的秦、齐、燕、楚,都修筑了大量长城。这些修筑在内地的长城,有些单纯只是防御工事,有些还兼有防洪作用。据现代学者考证,这道魏长城从原阳斜穿郑州东南,直到新密,全长百公里以上。但今天能看到的,只有青龙山那几十米长的一小段了。
魏长城之内就是著名的半人工水库圃泽。圃泽那里原来有个天然湖,当地称之为“薮”。从这个名字来看,这个湖应该并不深,而且长满了水草。梁惠王建都大梁时,把黄河水引到这个湖中,湖泊面积大大扩大,水量丰沛,不仅灌溉着大梁周围最为丰饶的粮田——圃田,引出的水蜿蜒数十里,周围的旱田也能受益,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行船。但黄河填满一切低洼地的本性,让今天这片水库及其引水渠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圃田则成为郑州的一个乡。
从圃田到囿中大约三十里,在古代,这是一天正常行军的里程。身为武卒的郑安平,有能力半天跑完一百里,大致相当于一次马拉松的距离,但马拉松可不能一天跑好几次,那是会要命的。他早上跑了三十里,下午又跑了十多里,剩下时间也没休息,不是走路就是坐车,腰酸腿软,连饭也没好好吃;到了驿馆刚闭眼,就被晋鄙一通大嗓门给喊起来,被要求立即赶往长城口,准备与芒卯将军相会。
带队的不是晋鄙,而是跟他一起来驿馆的一位壮年人。这人虽武士打扮,但礼仪十足,显然出身士族。他自报家门为芒氏申,是将军芒卯儿子。魏国人都知道,芒卯早年穷困,兄长死后,直接娶了嫂子,生下三个儿子;嫂媳妇死后,芒卯也在魏国位列公卿,另娶了一门亲,又生了两男两女。这位新媳妇贤惠得《列女传》都拿她当楷模,专门有一篇介绍她的先进事迹,说她如何如何待前妻之子如己出,在前妻之子冒犯时,也忍辱负重,终于得到全家人的尊敬。只是这位芒申,却不知是哪个儿子,是不是那个找后娘麻烦的。
芒申行军走路可不含糊。他领着这五个人,在月光下连夜向长城口方向前进。在绕到城西,顺着一条河流向西走过一程后,他们再次过了一座石桥。过桥后,眼前赫然一大片湖泊,月光下不知有多宽。众人在芒申的带领下,沿着湖边的土道,迤逦向西。郑安平开始时困倦不堪,强打精神硬跟着;但走着走着,困劲过去了,精神好起来。
郑安平发现,周围的景色和自己熟悉的那种一望无际的土地有了明显不同——这里是一方方水陂。“这里是要养鱼吗?”郑安平心里想。
“这是魏王的稻田。”好像明白了郑安平的心思,芒申介绍道。
“这里周围百里都是水陂,每年收获的稻米只供王宫。”芒申进一步解释说。
“没有阡陌了,走路只能沿着大道。当初出兵经过这里时,费了好大劲。车只能一辆一辆地过,光过车就花了三天,晚上还不能走。”
“这是王田。踩坏了陂埂是要受罚的。小心了!”芒申提醒道。
天色渐渐放亮。清晨空气本就清新,加之周围是水田,更加湿润、柔和,走在这样的田埂上,整个人身心轻松,几乎感觉不到战争的任何气味。
猛然,一个声音喝道:“什么人!禁行了!”
芒申掏出一支铜节,举在头上道:“军使!”
声音来自百步之外的一座亭子。
“先过来一个人!”那个声音道。
所谓十里一亭。亭就建在道旁,既是治安岗,又是接待站。平时卖点茶水、点心,守亭的人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战时,这里自然承担各种军事任务,是重要的战术据点。这个亭子并不大,也不很高,就在道旁,很不起眼。
芒申举着铜节走过去。亭卫走下来,验过后交还放行。芒申挥一挥手,让众人跟上。郑安平走过亭子时,看到亭内用木板垒起胸墙,里面显然有有多架弩箭。一言不合,立即就能把人射成蜂窝。亭前还有两辆破车,紧急时可以推到道上,起到阻塞交通,延缓敌军前进速度的作用。
沿着道蜿蜒前行,前面又是一座石桥。与前几座石桥不同,这座石桥两边有武卒守卫。石桥后面有一座大院,围墙虽没有城墙那么高,但女墙、箭楼一应俱全,显然是个要塞。
芒申还未到跟前,就已经掏出铜节,高声叫道:“军使出城!军使出城!……”
从桥那边走过来一名军吏,在桥前面与芒申相见,接过铜节,问道:“哪个什伍?”
芒申答道:“芒卯将军旗下传信军使芒申,昨日凌晨入城!现带同行五人出城交令!”
军吏说声:“兄弟稍待!”拿着铜节过桥进了城堡。不多时出来,手里多了半截铜符,看样子像是一只狗。他把铜符和铜节一起交给芒申,道:“兄弟请过!”
芒申道声谢,叫上五人一齐过桥,在城堡的另一端,再次穿过一座戒备森严的石桥,眼前一片开阔地。开阔地的尽头就是一座长长的城墙,这就是所谓的魏长城。
长城有多个入口,最近的一个与石桥正对,看得很清楚。城下军士来来往往,有了些战争的气氛。城门关着,城门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