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火箭和导弹和计算机(2 / 3)
就能实现人迹罕至区域的天地通讯,在沙漠和热带雨林以及深海之中都能够与外界联络。
“这一项通讯功能非常重要,就算是成本巨大,也仍然要尽可能的实现。
“弹道导弹能够达到数千上万公里之外,自然也能够将东西送到数千公里的高度,将战斗部换成通讯设备就行了。
“将这些设备送到数千公里的高空,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上,它们能和月亮一样持续运转下去了。
“既然弹道导弹的基本原理已经完成了验证,那么这个人造月亮实验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这些逻辑现场的工匠们都明白,只是大部分工匠没有负责相关研究,所以一时间没有想到可以这么做。
但就像朱简烜所说的那样,也确实有很多工匠,已经有过类似的想法了。
只是这个实验的难度很高,成本也同样高,关键是依赖的大型火箭还没有完成,还没有人正式提出要做这个实验。
现在朱简烜直接提出来,这些有想法的工匠当场就欢呼起来了:
“人造月亮?天地通讯?”
“这项目太好了,这大型导弹确实不能不做了。”
“有了这东西之后,我们就能真正实现无死角的全球通讯了。”
“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啊?”
“所以圣上早就有计划,这个大型弹道导弹,本来就是给人造月亮准备的?”
朱简烜的大型导弹,当然不只是为了发卫星用的,还要用来搭载真正的大杀器的,裂变甚至聚变类型的原子能武器。一次性的大型导弹,用常规弹头攻击敌人当然很不划算,费效比也非常难看,但换成核弹头就值得了。
放射性元素和裂变理论的相关的研究其实早就开始了,只不过高度保密而且进展缓慢。
朱简烜也没有公开去提这些事情,把火箭搭载的卫星换成核弹头,就能迅速转化成战略导弹了,两者之间没有技术隔阂。
朱简烜继续按照发卫星的目标去安排计划:
“直接成立一个人造月亮项目组,暂时挂在弹道导弹的项目组下面,与导弹项目组一起设计大型火箭和导弹。
“同时还是设计自动化的通讯天地通讯设备,在导弹能量足够之后开始发射实验。
“今年应该是做不了什么了,不过大家可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讨论和分析一下,这个实验具体应该怎么实现。
“有相关知识也想参加这个项目组的人,也可以直接找李锐或者汪莱报名。
“过年之后会有正式的圣旨下来。”
一群工匠们赶紧拱手躬身答应着:
“臣等遵命。”
朱简烜说完弹道导弹的事情,就去看了现在的巡航导弹,这些尺寸较小的东西,可以放在工程院的室内试验场里面。
巡航导弹可以算是一种一次性的无人机。
历史上的早期巡航导弹看上去就是个小飞机,早期的巡航导弹实验就是给飞机装上了导航系统。
朱简烜就算是有先见之明,也没有办法完全跳过这个阶段。
因为把早期导弹做的像飞机,可以利用现有的飞机产业积累的数据和生产能力。
大明的导弹实验也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在传统的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上验证导弹的导引头效果。
等喷气式飞机实验成功之后,再转到喷气式飞机上继续调整,尽可能缩小尺寸和机翼以及尾翼的尺寸。
这样一种早期巡航导弹就这么设计出来了。
现在大明刚刚服役的第一代巡航导弹,也是一个颇为小巧的飞机外形。
不过相对飞机而言翅膀更小,没有驾驶舱的机体也变得更加圆润,看上去胖乎乎没有什么威胁。
这种巡航导弹重量将近三吨,射程只有四十公里,飞行速度为每小时八百公里。
放在新世纪当然啥都不是,但在这个世界是绝对的黑科技。
而且这东西在天工十年的这批科研项目中,也是完成时间最晚的那一批。
因为它需要由无线电探测设备也就是雷达来引导攻击。
只能在“雷达”诞生之后,才能完成最后的验证,现在才刚刚进入量产阶段,还没有正式交付军队。
对于巡航导弹,朱简烜的指示就简单了,每一样都不好做,追求更远、更快、更准。
然后就去了雷达实验室,雷达在朱简烜前世是个音译词,但是音译的时候也加入了一点含义对应。
雷可以对应电,达可以对应通达,而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电波发射出去,到达目标之后反射回来。
通过这个发射和接收过程,计算出目标所在的位置,以及可能有的其他信息。
雷达这个词,也勉强能够对应上这些功能。
日本人用的“电探”虽然更加准确,但是听起来显然不如雷达大气。
大明正式开始研究这种设备的时候,正式官方称呼是无线电探测设备,但朱简烜偶尔会下意识的称其为雷达。
雷达这个称呼也被不少工匠学了去,工匠们之后还自觉的做了一些解读,觉得这个称呼很合适。
朱简烜知道之后,也不介意继续用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