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知识是无价的」(3 / 3)
气息,在这段话里面完全暴露出来了。
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远不止他算的这点,也完全不是按照法塔赫的方式收的。
法塔赫说的那是固定的人头税,通常存在于人少地多,人作为劳动力的社会价值极高,而土地的相对价值极低的时候。
同时总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普通人不会拥有什麽有价值的资产,自然也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的时候。
神洲之外的绝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时代的绝大部分时候,都始终处于人少地多的状态。
神洲的人口在北宋中期和明代中期,增长到了需要开垦梯田耕作的程度。
也就是开始人多地少了,人头税自然开始逐步向土地税转移。
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清代的摊丁入亩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都是这种转变的体现。
现在的大明更是逐步进入了工业时代,大明朝廷对普通百姓直接收的税金,主要是收所得税丶消费税丶土地税。
土地税针对乡村,拥有土地越多,交的越多。
所得税和消费税针对所有人,普通人收入越多,消费越多,也交的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二十金票的数字,只是大明百姓收入的低位数,中位数和平均数都要高很多。
就算是直接从百姓身上收到的税,也远高于法塔赫的粗暴估算。
更何况,大明的主要税收来源是经营税,是针对工厂和商行直接徵收的税金。
马卫国觉得这些事情很难跟法塔赫解释清楚。
自己说了的话,他可能还会产生新的误解,乾脆把这件事情直接跳过去。
稍微回答一下他后面的疑惑算了:
「大王说的不错,现在的大明真的是哪儿都缺人,现在朝廷丶衙门和工厂丶商行确实都特别缺人,
「你不知道,大明本土两百多个府城,现在哪个府城没有几十甚至几百个工厂?
「本土的将近两千个州县,哪个城外没有几个工厂和一堆商行?
「一个工厂和商行,就算是规模再小,也至少得有个帐房吧?就算是东家自己管帐,那东家自己也得学啊?
「每个工厂至少得有几个大师傅吧?这些人是哪儿来的啊?
「这些地方都要人啊,大明对工匠和管理人员的要求,是数以十万计甚至数以百万计了。
「这还只是本土的情况,算上大明边沿省份,海外省份,用人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朝廷才不得动用了各种手段,想方设法的去主动培养。
「现在直接在民间招募工匠是真的不行,民间自学成才的学生也是不够用的。
「不光是数量不够,质量同样不行。
「按照现在的朝廷标准,以前的私塾教出来的学生只能算是识字,最多是小学生水平。
「到了衙门和工厂里面还得专门再去学习。」
法塔赫听着这话再次愣神,大明那麽多的城市有那麽多的工厂商行?这大明每年都得收多少税啊?
这怕不是比百姓的人头税还要多,难怪大明皇帝和朝廷这麽有钱。
只是仍然想不明白,大明这麽多工厂和商行,他们制造和销售的东西都卖给谁?
大明的普通百姓?
好像……确实可以,大明百姓每个月三十个银元,确实能买很多的好东西了。
法塔赫对于大明缺少人才的情况,也是同样的惊讶。
同时还有了几分不解的反问:
「大明民间的私人学校,无法满足现在的朝廷丶工厂丶商行的需求的话,那就没有人想办法改变吗?
「就算是现在没有相应的人,而朝廷丶工厂丶商行确实有需要的话,百姓自己也会去学习的吧?
「他们已经有每个月二十金票的工钱了,足够他们去另外主动学习更多的技术和知识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