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赵匡胤怒斥历朝皇帝双标,新盘点主角登场,上来就是内讧(3 / 4)

加入书签

发了内讧。】  张居正一路回到了内阁,坐在了属于自己的那间屋子里。  此时的张居正,脑海中回忆着前天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的对话。  冯保轻声对着张居正开口。  “张大人,御医那边已经打探清楚了,陛下这一次恐怕是凶多吉少,太子要登基了!”  张居正闻言,也是表情极为凝重。  “太子登基……”  上一次嘉靖皇帝死后,朝堂上的各种波澜,就让张居正记忆犹新。  冯保点了点头,声音更加细微。  “先帝的遗诏,就是由徐阶大人和您共同撰写的,对吧?”  张居正有些勉强地笑了笑,道:  “主要还是恩师执笔,我只是出了一些小小的意见。”  冯保哎了一声,正色道:  “张大人,咱俩谁跟谁,都这种时候了你就别和咱家玩虚的了。”  “咱家的意思是,等过两天陛下真不行了,你立刻起草遗诏,咱家让司礼监这边马上通过。”  “可不能让高拱那个老混蛋来起草,不然咱俩都完了!”  ……  结束了回忆的张居正迟疑片刻,下定决心。  他先是去把房门反锁,随后坐下来,开始起草隆庆皇帝的遗诏。  由于亲自参与到嘉靖皇帝遗诏的起草过程,张居正写隆庆皇帝遗诏的时候也是颇为熟练,笔走龙蛇,很快就写了一大篇。突然,房门砰的一声,被人强行打开了。  张居正大吃一惊,手中毛笔猛然一颤,落下墨点在纸上,浸染一片。  “高、高大人?”  走进来的,正是内阁首辅高拱!  高拱盯着张居正,冷笑道:黄金书屋  “张阁老,你这是在做什么?”  张居正吃了一惊,表情局促。  “高阁老,我……”  高拱走到书桌面前,瞄了一眼上面的内容,脸上的冷笑越发明显。  “张阁老,你作为内阁次辅竟然想要起草遗诏,这是不把老夫这个内阁首辅放在眼里啊!”  张居正满脸冷汗,连连躬身。  “高阁老,是下官的错。那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说的,陛下暗中叮嘱他,命我起草遗诏之后再给高阁老过目……”  高拱直接打断了张居正的话。  “不必了!遗诏自然由老夫亲笔起草,张阁老你就无需操心了。”  “至于冯保那个阉人,呵呵。等过些日子,老夫自然会除掉他,张阁老届时好好看着便是!”  说完,高拱拿起桌案上那没有写完的遗诏,当着张居正的面撕成粉碎。  张居正脸色铁青,但却没有开口说话。  金幕中,画外音和字幕再度出现。  【从明英宗朱祁镇起,司礼监和内阁被称为“内朝”和“外朝”,是大明朝廷的两大核心机构。】  【其中,司礼监由于掌握了“批红”权和玉玺,往往拥有更大的权力,便有了王振这样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出现。】  【但无论内朝还是外朝,谁更有权力,终究还是皇帝一言而决。】  【隆庆皇帝朱载垕还是裕王时,高拱就已经是朱载垕的老师,也是朱载垕得以登基的最大功臣。】  【有了这份情谊,朱载垕在位期间,高拱大权在握门生故旧遍布天下,是大明内外朝制度出现后,外朝内阁第一个压倒了内朝司礼监的大权臣。】  【高拱凭借帝师的身份,行事极其霸道,所有朝政大事只有皇帝朱载垕开口时可以商议一二,其他人的意见对高拱而言完全无足轻重。】  【即便内阁地位仅在高拱之下的次辅张居正,对高拱而言也只不过是一个随时都能斥退的下属官吏罢了。】  【高拱确实是一个能臣,隆庆皇帝时代蒸蒸日上的大明他居功至伟。】  【但这样霸道的行事风格必然会引来其他同僚的不满和内朝司礼监的反扑,随着无条件信任高拱的隆庆皇帝病重将逝,这种反扑的苗头也开始出现。】  【张居正和冯保联手暗中拟就遗诏,仅仅是一个开始。】  看到这里,大秦世界之中,正准备走下马车的秦始皇轻笑一声。  “这个朱翊钧还真是惨啊,才十岁还没当上皇帝,自己内阁的三辅臣,哦不,四辅臣之间就爆发了如此激烈的内斗。”  扶苏看着面前金幕,沉吟片刻之后道:  “父皇,儿臣总觉得,这隆庆皇帝的驭人之术有些问题。”  “高拱行事过于霸道了,难道他就不担心高拱最终会篡位吗?”  秦始皇呵呵一笑,淡然道:  “高拱没有任何篡位的机会,他就算想学王莽,成功的概率也是零。”  “为何?”扶苏大惑不解。  秦始皇咳嗽一声,道:  “还记得上一部大明视频的主角朱祁镇吗?内阁和司礼监的制衡,确实是非常精妙的。”  扶苏闻言心中一动,脑海中立刻飞速回忆起之前看过的盘点视频内容。  大明内阁负责的是“票拟”,就是内阁大学士审阅奏章之后,将审批意见写在一张小票上,附着于奏章上送给司礼监。  而司礼监负责的是“批红”,秉笔太监用皇帝的红笔进行批示。在得到秉笔太监红笔的批准后,掌印太监再拿出玉玺用印。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奏章的整个审批过程,以皇帝的名义颁布下去。  秦始皇开口道:  “朕问你,是票拟重要,还是批红重要?”  扶苏不假思索地开口。  “当然是批红重要!”  票拟,属于帮皇帝出具审批意见,但这也仅仅是“建议”。  批红以及用印,才是真正决定一件事情是否能得到皇帝同意的关键!  没有朱笔批示和玉玺加盖,任何一个地方官都不可能仅仅按照内阁的票拟就实行政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