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杏坛早已经不是那个杏坛(2 / 3)

加入书签

对王翦非常器重。

对王翦的器重就意味着,秦始皇下发了自己的权力,让其在军中扩张势力和影响力。

而王翦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他如何在遍地都是英豪的秦国内站稳脚跟呢。

自然是要靠团结。

贵族有着强大的世家背景,联姻合婚不断巩固派系势力。

他们的势力几乎是盘根错节,一时半会根本撼动不了。

王翦就开始团结他自己的族人。

根据历史记载,被秦始皇授封的王翦族兄、儿孙等将的数量,多则十三位。

十三位将军,可都是大将。

领兵作战,起码都是都尉级别。

于是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王氏一族迅速崛起,二十年的时间,刚好够下一代长成。

家族庞大了,生孩子难道还会主动节制吗,那绝对不可能。在古人的观念里,家族的子嗣越多越好。

王氏一族就在这期间内迅速膨胀。

王贲接受了封地后,带着自己的儿子们还有关系好的兄弟们去往了粱国。

但是还有很多王氏族人,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当主干力量忽然间被抽空,剩余的旁支就像是被切断了养分的枝干,它们从抽身离开的大树上掉落。

然而这些旁支,早就已经吃到了足够的资源,即便落在地上,它们反而在危机的压力下,被迫团结,主动地向大地扎根,吸取养分。

在一个学室同级名单里,某个班级一下子出现那么多王氏族人。

那怎么可能是巧合。

扶苏一下就看明白了。

前不久扶苏还看到过新整理的军事体制内各级将官名单。

王氏一族的族人,数量上还是有着相当的优势。

居然和如日中天的蒙氏族人数量上基本持平。难以想象当初王贲要是留下来不肯走会出现什么事。

除了王氏的,再就是冯氏的,蒙氏的,杨氏的,还有李氏,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大功臣。

而小姓氏的名字在名单上几乎是寥寥数人。

这是个很可怕的现象。

扶苏想起那天张苍指责他的话,说贵族会垄断教育。

扶苏一开始还不相信,但是在看到学室新弟子名单后,他开始感到惊恐。

取消了军功爵制后,官员晋升就靠入学室为弟子了。

扶苏都在怀疑,这些留下来的家族,是不是当初那些功臣们离开之时给自己留一手的做法。

还是说,那些贵族们看局势有变,一个个“狗急跳墙”了。

这么多将三代、将二代进入学室,这不就是把持了基层法吏队伍吗。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扶苏望着名单,心里发堵。

他想要问问淳于越,这个名单到底是怎么弄出来的。

淳于越是众人推举的太学祭酒。

但是这管制的结果实在是让扶苏倒胃口。

皇帝才登基刚满一年,太学学室就把名字给改了。

秦二世不免忧心忡忡地望着园子里这帮学生。

他把名单丢给学监,学监躬身双手接住。眼底微微闪过一丝恐慌,随后脖颈处渗透出了不少汗珠。

他没想到皇帝居然会要学室名单看。

其实扶苏本意是找一找这学室名单上有没有自己知道的历史名人,按图索骥比到处找人才方便多了。

结果他却看到了太学里很是不堪的一幕。

杏园里,老师都是好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枯瘦的藤蔓上,叶子始终缀得很牢,一口一口吸着养分,嗦着奶水,把脸都吃得通红发紫了。

陈平望着这学监,一眼就知道他有问题。

皇帝也肯定知道了。

这个学监,其实陈平认识。

陈平也在太学有官职,不过是协理的,主要是负责给那些诸子百家们争取资源。

他是一个实权长官,奉命保护诸子百家这些新生势力,当然,还有监管看顾诸公子们。

而学室,则和诸子百家一派乃至那些博士仆射们分属于不同的体系。

博士仆射们,那就是当世的学阀。

诸子百家们是经过招募来的。

他们和秦国固有的博士仆射们有个先来后到之分。先来的肯定先占地盘,咸阳城的地价寸土寸金,秦国的实权官职也肯定是有限的。

先来的自然抢着占坑,后来的自然没坑位,也跟着挤坑位。

而且诸子百家迁移过来,也是有代价的,人家跋山涉水过来,拖儿带女,一大家子人需要安抚。

不可能到了太学里满足于一个新封的无权官职。

过去秦始皇的办法就是虚封,然后给很多钱完事。

秦二世一上台,恨不得给这些诸子百家大能们连升三级,他确实在着手给诸子百家们安排实际的官职。

国有工厂就是一个所有人都支持的产品,还有那些秘密的军事火药武器机构部门。

这就让那些在太学里教学生的教授博士们看得眼红,一派是有实际技术在身,一派是学富五车、善于说理,于是乎另一派就开始走向分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