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决胜千里(上)(1 / 2)
五月初三。
春寒料峭过后的京畿之地已是渐渐有了一丝燥热,虽然天色才刚刚大亮,但空气中的暑意便扑面而来。
空旷的皇极殿皇城上,身着绯袍的兵部尚书王在晋正在几名小内侍毕恭毕敬的簇拥下,大步朝着位于内廷的乾清宫而去。
兴许是身上的朝服有些厚重,兵部尚书的额头处已是隐隐渗出了汗珠,令其本就忐忑的心情愈发烦闷。
前后不过十余天的功夫,朝中的局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诧不已。
首先是"辽东大捷"之后,蓟镇总督文球以"身体不适"为由上书乞骸骨,率先打破了朝野间隐藏在暗流涌动背后的平衡。
旋即礼部侍郎孙慎行便以"红丸案"向当朝首辅发难,引得朝中东林众志成城,斗志昂扬。
可就在所有人以为"昏聩无能"的首辅方从哲即将迫于朝野间的压力,被迫辞官回乡的时候,"铁板一块"的东林却是率先爆发内讧。
曾被视为东林骨干的吏部给事中阮大铖公然"改换门庭",直接弹劾由东林大佬邹元标亲自创建的"首善书院"违制私设,妄议朝政。
而后不待邹元标上书辩解,幽居于深宫中的天子便是绕过"三法司",直接乾纲独断,下令将首善书院予以查封。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好似一场倾盆大雨,狠狠的浇在朝中东林的心头之上,也顺势浇灭了其心中火热。
随后,天子便再次命吏部尚书周嘉谟主持"廷议",商讨蓟镇总督的出缺以及宗室出京就藩的事宜,并于"廷议"中推举徐光启担任礼部侍郎,毕懋康担任工部侍郎。
至于东林党人心心念念的"蓟镇总督"也在首辅方从哲的提议下,或可由军中宿将暂代蓟镇政务。
顷刻间,看似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占尽了上风的东林党便是功亏一篑,首辅方从哲反败为胜。
而作为这场政治博弈的始作俑者,礼部左侍郎孙慎行也以"精力有限"为由,于昨日向天子递交了辞表。
在天子的运筹帷幄之下,朝中原本剑拔弩张的局势瞬间土崩瓦解,咄咄逼人的东林党再度铩羽而归。
可此等局面下,天子既没有授意首辅对"失势"的东林赶尽杀绝,也没有召见出身东林的"帝师"孙承宗以示平衡,反倒是出其不意的召见了自己这位兵部尚书。
想到这里,王在晋便是苦笑一声,心中百感交集。
难道说,天子真的打算以军中宿将代掌蓟镇,试图恢复国朝初年,武将掌权的局面?
此等决定,可是有些敏感呐...
...
...
"臣王在晋叩见陛下。"
"吾皇圣躬金安。"
才刚刚迈入乾清宫暖阁,心情五味杂陈的兵部尚书便是跪倒在地,朝着案牍后略有些消瘦的年轻天子叩首行礼。
相比较几个月前的"落寞皇子",如今的天子可谓是将"帝王心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不声不响间便"镇压"了一场来势汹汹的"党争"。
"免礼平身,"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呼喝声,正在埋首于奏本中的朱由校便是缓缓抬头,眼神柔和的朝着眼前的兵部尚书轻轻颔首。
在前几日的"廷议"中,王在晋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他满意,也不枉昔日在原兵部尚书黄嘉善告老还乡之后,他力排众议,将王在晋扶上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爱卿且先看看这奏本,"出乎王在晋的预料,案牍后的朱由校并没有率先就"蓟镇总督"的人选向他发难,而是在简单的寒暄过后,一脸严肃的将一封奏本递到了他的手中。
"四川巡抚徐可求再度上奏,声称永宁奢氏报国心切,恳请率兵援辽。"趁着王在晋翻阅奏本的功夫,朱由校略有些凝重的声音于幽静的暖阁中响起。
时隔多日,四川巡抚徐可求的奏本,再度被摆放在他的案牍上,其内容依旧是与永宁奢氏有关。
若是依着时间来推算,这两封奏本相差的间隔,满打满算不过十天。
"启禀陛下,川中距离辽镇三千里不止,无需如此大动干戈。"毕恭毕敬的将手中奏本递交给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之后,兵部尚书王在晋便是言辞灼灼的回应道,目光中隐隐掺杂着些许忧虑。
这些蛮夷土司,除却诸如石柱秦家这等"满门忠烈"的特殊存在之外,余下皆是些虎视眈眈的野心家,岂会如此"好心"?
一时间,兵部尚书虽是猜不透永宁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