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造海船,开启海上丝绸之路(2 / 3)
用麻丝、桐油灰密封紧实,半点不能透气透水。只是做这隔舱时,尺寸最难把控,大一分小一分,都影响舱室布局,还得一次次丈量校准。”
擅长帆具的那位大师这时站了出来,微微欠身道:“殿下,帆的讲究丝毫不比船身少。现有的帆到远洋里就显得单薄无力。要造新帆,先得织料,岭南新出的绸布虽说轻便,可韧性不足,还得混纺些麻线进去,增强拉力。”
“裁剪时,形状得是多边梯形,这角度每一处都得精心计算,太钝兜不住风,太锐又易破损。还有啊,这帆索,用普通麻绳,经不住海风长时间吹刮,得用上三股拧成的特制缆绳,里头还得夹着细钢丝,方能经久耐用。”
李承乾点点头,对于造船,也基本上有个大概的知晓了。
只是这跟他自己揣测的想法有很多出入,尤其是造海船这等事情,显然不是个容易事。
一艘海船造出来,少说也需要个一年半载,即便是建立标准化的造船流程,恐怕也不能缩短太多时间。
有些程序,譬如木材的处理上,就不是能轻易节省掉时间的。
“诸位大师说得头头是道,孤很是欣慰。只是远洋航行,风云变幻莫测,遇上风暴如何?船身稳固性又该如何额外加固?”
这算是给出个难题了。
众人又是一番思忖,许久,李大师才缓缓道:“太子殿下,遇上风暴,船身重心得压低,可在船底增设压舱石,用铁索固定。船舷两侧,还得加装厚实的护板,用榫卯牢牢锁住,风暴里海浪拍击,能挡上一挡。”
“为防万一,还得多备些应急修补材料,像备用船板、桐油、麻丝,万一船身破损,能及时抢修。”
李承乾清楚了。
造船主要是通过六个步骤。
选材,干燥处理,开料制板,拼接组装,帆具制作,还有最后的防护与辅助设施配置。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最为主要的船体结构设计。
到最后,还要重新制定新的建造标准流程。
这无疑是个不小的工程。
但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就准备。
——
七日后。
神武宫。
李承乾都感觉到有些累了,好歹大概的造船方案定下。
接下来是对船体制造各方面技术的汇总和优化。
譬如优化龙骨结构,改进船板连接方式,优化水密隔舱技术,改良船帆形状和材质,增加船帆数量和布局等等。这些技术,不是说李承乾自己就能全部搞定的,还是需要慢慢聚集人才,而后逐步进行改良。
当然,至少现在来说,已经可以开始进入到造船的步骤来了。
“殿下,好消息。”
李德謇匆匆忙忙的赶过来进行汇报。
“什么好消息?”
李承乾放下笔,他正在写关于船厂的章程。
李德謇一脸惊喜的回道:“殿下,刚从长安传来的消息,陛下在朝堂上,通过了殿下的新政,在经过百官讨论后,决定先在一些县城进行尝试,如果有效果的话,那么就会在整个大唐进行改制。”
这个消息确实很惊喜。
就连李承乾自己也没想到,二凤竟然会选择套用他的新政。
这里面的象征意义,要更加大于实际意义。
李世民这么做,几乎是在像所有人宣布,他对于太子新政的支持,也意味着对于太子正统之位的支持。
旁人看来,这次的新政,很有可能就是陛下跟太子都已经商量好的,现在辽东进行,然后蔓延到大唐。
“还真是个好消息。”
李承乾表示了肯定。
李德謇略微迟疑后说道:“陛下这般做,想来对于殿下还是很认可的。”
“或许拿下百济后,便可返回大唐了。”
李承乾不可能一直待在辽东的,等到一统海东,自然还是要返回大唐。
否则偏安一偶,这大唐皇帝位,还要不要了。
真要拖到二凤驾崩,那还不知道多少年了,况且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等拿下百济再说吧。”
李承乾跳过这个话题,转而说道:“据说百济联合倭国,似乎是答应了倭国那边不少条件,请倭国出动了数百艘战船,要对沿海一带进行骚扰。”
“眼下我打算操练一批水军,如今新罗那边,已然是稳定得差不多了,我需要找个人接替苏将军,你觉得该让谁去。”
苏定方是个全能型选手,不仅是陆战,历史上水战也是很有天赋。
在唐高宗时期,没百济的战役中,苏定方率领水军渡海作战,成功登陆并击败百济军队,为唐朝征服百济、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立下汗马功劳,展现出了出色的水陆两栖作战指挥能力。
这次操练水军的事情,李承乾思来想去,还是交给苏定方来干。
能者多劳是一方面。
更多的方面,是现在李承乾麾下缺乏优秀且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裴行俭,薛仁贵这等名将,毕竟还是没完全的成长起来。
“我认为,或许可以让贺兰楚石去。”
李德謇说出了自己的人选。
李承乾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