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李世民:太子你这是要起飞啊(2 / 3)

加入书签

直接让新罗女王过来,不过是再来一次鸿门宴,反正最后历史上,新罗王族,也就是圣骨传承也会断绝。

现在不过是早一点罢了。

如果听话,还能稍微保留一点特殊地位,不听话就怪不得李承乾辣手摧了。

次日。

有关于神武军的制定方案,很快就在全军通传。

那优厚的福利待遇,听到的士兵,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兵不仅包吃包住,每个月还能拿钱?

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时代,完全是不可相信的。

随即,大选拔开始。

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入到神武军的。

首先就是年龄限制,十六岁至三十五岁。

超过三十五岁,除军官外,神武军不再招收。

这年头普通百姓的身体状况一般不怎么好,到了四十,便开始下滑厉害。

三十五岁这个年纪,也是刚刚好。

毕竟这是经过后世科学计算出来的最佳年龄。

因为大选拔的关系,原本定于三日后出发高丽王都的事情,又延迟了几天。

一直到十月初九,李承乾这才开始启程出发。

这个时候,大量的民夫已经被遣散了。

更多的大唐民夫们,也开始逐一被安排到高丽的各个城池中去,担任武侯,县尉等官职。

虽说很多城池还没有去攻打,但已经不需要去攻城了。

只需要一道文书过去,自然而然就投降了。

——

长安。高丽大捷的消息传了回来。

满城沸腾。

关于高丽战场的情况,报纸是会经常有消息传出的,这让长安的百姓们,也能知晓大概的情况。

比如盖牟城被攻破,又比如太子半日破辽东城。

那个曾经隋朝百万大军,三征高丽,都没有打下来的地方,如今只是费了三个月,就已经全面平定。

作为大唐子民,都为此感到骄傲。

大量的文人书写诗词进行赞颂,不少商铺都趁机推出优惠活动。

李世民也进行了一次大赦。

各国使臣对大唐的态度,更加的卑微了。

这次大唐东征高丽,让许多国家看到了如今的唐军,是多么的强盛。

尤其是大唐的太子,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那雷火攻城之物,如今这天下,还有什么城池能够阻挡。

6=9+

虽说李世民废除了侯君集,让李勣夺兵权,并且令平壤道行军也班师回朝。

但大多数人,是察觉不到这行为下,大唐皇帝跟太子之间的那些微妙关系。

按照正常人的角度来看,高丽被平定,大部分兵力回国,让民夫也能回家团圆,是大唐朝廷的恩赐。

这就是明面上的妥协。

不管别人怎么去猜测,只要李世民跟李承乾没彻底翻脸,那就能维持目前的和平稳定。

宫廷大内。

君臣议事。

李靖带来了最新的消息。

“陛下,李勣已经率领大军离开安市城,向营州行军。”

“侯君集其所属军队,已尽归李勣所掌控。”

李世民面色平静,问道:“太子呢,他有什么动作。”

“是否要派兵进行阻扰?”

李靖回道:“暂且没有任何动静,太子传令让新罗女王金德曼,即日前往高丽王都迎接车架。”

李世民微微沉默。

传令新罗女王,这其中含义,不言而喻。

不由冷哼一声道:“这般大的高丽还不能满足他,难道还要去折腾新罗吗。”

“诸卿觉得,太子此举,是何用意?”

李世民没有给太子下诏敕的意思,他清楚,即便是下达了诏敕,现在的太子,也不会听他的,反而是闹得尴尬。

长孙无忌倒是没有太多忌讳,直言道:“怕是太子想趁此机会,顺势吞并新罗。”

房玄龄眉头微皱,本想开口,迟疑了一下,又停止了下来。

现在这样的局面,已经不是谋反不谋反的事情了。

太子已经成了个难题,陛下现在都无法去解决。

只要太子不回长安,谋反的事情证据再是确凿,都只能暂且按下去。

逼反太子,对谁都没好处。

李世民眉头微皱:“太子是不是吞并了新罗,还要去征讨百济,难道他以为他的霹雳火,真的是无敌的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些高丽士兵,真的会听从他的命令?”

“别给朕到时候闹出了什么笑话来。”

想了想,李世民继续道:“传信给太子,告诉他过犹不及,要记得,他的手里,只有两万五千唐军。”

李世民是吃过亏的,所以很清楚,要想压制异族,须恩威并施,一味的施恩,只会让其越发嚣张。

听闻这话,众人不语。

最后目光集中于魏征身上。

劝谏陛下,还是要靠魏征啊。

魏征不负众望,作揖道:“陛下,臣认为此举不妥。”

李世民沉声道:“魏卿有何高见啊。”

语气有些不满,但魏征不在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