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游刃有余(3 / 4)
,商贾们也踊跃订阅,而其三文钱的价格即便是穷酸们也能买的起,且能让他们轻而易举的获得谈资,因此只要识字的都要想办法买上一份。 当然这些不用问又是赵柽搞出来的道道,以借此统一国家宣传口径,辟除谣言,引导舆论,监督政府,成为自己统治国家的有一利器。那些副刊则是给那些喜欢指点江山的士子和雅士们提供对时政点评和论战的渠道,这总比让他们私下里议论皇帝,抨击政府来的光明正大,同时也让他们多了条‘言事’的路径,免得动不动就搞伏阙上书的戏码,引得朝廷动荡。
当然作为历史上最会赚钱和最抠儿的皇帝,赵柽不会自掏腰包办报纸的,那些边边角角都留给商人们钱打广告的,官方也可以借此引得消费,推动商业的发展。唯一例外的是文学副刊,从整理发行、出版印刷到给作者付稿费都是出自赵柽的小金库,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对皇后的亏欠。
赵柽与朱淑真的婚姻可以说是一场邂逅引起的误会,当年他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女更多的是敬佩,甚至是有些畏惧,根本谈不上爱情。自己在驿馆中借酒撒疯剽窃前人大作,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在进京之前将自己身上‘不学无术’的标签摘掉,没想到却引得少女怀春,看上了自己这个‘古惑仔’,以致后来在黄经臣的推波助澜下被郑皇后点为王妃。
其后的岁月中赵柽与其貌合神离,但难改皇命,只能被动的接受了这么个才女。大婚后起初还能相近如宾,试图接受她,但他心中始终有根刺。而朱淑真也没有过上幻想中的才子佳人,琴瑟相和的浪漫生活,她自己一时也无法适应赵柽这种‘心怀国家,望眼世界’的跌宕起伏的日子,终使两人无法融入各自的生活。
赵柽继位后,朱淑真成为国母掌管后宫,随着嫔妃们相继生下儿女,又让她担心起自己的儿子能否继任大统,与皇帝的争吵中隔阂更深。最终在赵桓归国时导演了一出震动朝野的闹剧,而这惹怒了赵柽,虽没有废了其皇后之位,可也将她冷落一旁,剥夺了她的权力,养在深宫之中。
而赵柽毕竟是来自前世的人,有着现代人男女平等的思想,随着年岁渐长也在反思中觉得和朱淑真之所以闹成这样,自己也存在着一定的责任,尤其是由于指婚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使他从心底中没有接受朱淑真。于是他便借助去年遇刺与长子关系得到缓和的契机重新修复和其关系。
但赵柽知道人无事就会生非,便投其所好自掏腰包给皇后弄了个版面主编当当,以发挥其所长,也给她找个事情做。没想到这笔投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朱淑真借着其地位和绝佳的文学素养一炮走红,成为大宋诗词界的名人。而她每天忙着挑选稿件,召见大家探讨优劣。加之有时赵柽也凑趣参加其中,即兴‘偷’几首佳作给其助阵,夫妻关系日渐融洽,自己的后院也便风平浪静了,堪称大宋第一模范家庭……
可老天爷似乎看不到赵柽的好,没事也要给他找点事儿。年初黄河解冻时,钦天监便汇报黄河水清,因有黄河水清为祥瑞之说,群臣纷纷上表道贺。赵柽却知道这不过是个自然现象。还有可能是干旱的前兆,因为上游来水减少导致径流变缓,泥沙过早沉积。导致河水变清。
而出现河清,显然也与什么‘圣人出’有关。他爹赵佶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甚至在大观元年乾宁军报告‘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他爹还因此下诏改乾宁军为清州。实际上谁都知道其是历史上挂了号的昏君。
因此赵柽不但没有喜于言表,反而令工部和户部密切监视水情。注意雨量多少。果然事情不幸又被他料中,进入二月后直到四月滴雨未下,河南、河北及河东、大定和陕西五路皆发生春旱。导致春播无法进行,而干旱还在持续发展,较大的河流水量减小已经无法行船,即便是运河也因为水浅而无法通行大船,再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全年北方粮食大规模减产,发生饥荒。
面对严峻的形势,赵柽紧急召集群臣议事,这种大范围的旱情发生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饥民们会因为寻找食物而背井离乡涌向富庶的地区化成流民,一些人也会铤而走险抢劫官仓、富户,成为盗匪,随之而来的就是瘟疫流行,导致人口的流失和死亡,不仅会给经济造成重创,还使社会陷入动荡之中,多年后也难以恢复元气。
如何应对未来的灾情,有人提及前朝所用的灾年征兵之策,把青壮都拉入军队之中,从而减小反抗力量,以维持社会稳定;还有人则提出命令各州府和驻军严守治所,防止饥民流动。对于这两项建议赵柽立刻予以否决,好不容易解决了冗兵的问题,不能因为一次灾情将多年努力化为泡影。再者饥民流动不是用堵就可以解决的,弄不好还会闹成更大的动乱。
当然最多的人是建议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但是大家都知道此次灾情重大,面积广,时间长,各地州府仓储难以应对,可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皇帝准备北伐所用的军粮,不能擅动的。赵柽经过考虑以为北伐虽是大计,但政局的稳定是前提,当前还是应以救灾为要,当下颁旨:
命受灾各路府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