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漫漫西征路(四)(3 / 4)
既然决定经略西北,那么赵柽的‘野心’就不止是镇州一地,而将是包括原辽国上京路、高昌国在内的大片区域,其面积不输于大宋如今的版图。而要在一片荒蛮之地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体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选人便成了关键。那些尸位素餐,庸碌无为的官员别说不想去,即便想去,赵柽还不放心呢!
要做成这件大事必须是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能恪守自己的职责,旺盛的工作热忱,精通治军治民之术,还要有着为国为民谋利、为君解忧的忠义之心的人。否则无法完成这件艰巨的任务。朝中像李纲、许景衡等人都有着这样的能力。也可以让赵柽放心,但是这些人或是身居高位难以离开,或是年纪偏大。根本无法承受西北的风刀霜剑,只怕人还未到地方。便要给他开追悼会了。
在这样的时刻,陈东再次被推到了赵柽的视线之中。他身怀为国为民之心没有一个人会质疑,做事也一向公正廉明,便是对他心怀成见的人也不得不佩服。更是难得的是他有在西北基层工作的经验,也有在中央担任要职的历练,已经退去了早年的青涩和狂热,变成了一个沉稳睿智的中年高级领导,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但问题是陈东现在是御史中丞,位处当朝宰执之列,而以他的年纪和作为任谁都会以为其不出十年便可成为当朝宰相,登上权力的巅峰。而如果前往漠北则充满了变数,不说建功立业很可能连小命都会丢在那里。再说那边局势复杂,各方人马虎视眈眈,且民风彪悍、缺乏教化,想立住脚都不易,出成绩更难。反而是一旦出了差错,便将半世英名尽毁,更别提大好的前程了。
赵柽也一直将陈东作为第二梯队培养,若将他派往漠北确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如果能做满任期不论成败都会对他今后的仕途大有裨益。但话说回来,在那么个地方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这也许会将他毁在那里。而正当赵柽犹豫不决,琢磨着如何处置的时候,陈东却主动送上门来了,要求外放漠北任职,去西北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
听完陈东的一番陈词,赵柽当然十分高兴,但他还是向其讲明了其中利弊和面临的风险,治理西北不同征战不是朝夕可成,也许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功夫。可陈东表示即便前方困难重重也不比当年皇帝创业时的艰辛,愿倾自己毕生之力为国为陛下治理西北,西北一日不定他一日不归……结果是陈东捧着一幅皇帝御笔亲提的‘真丈夫’三个大字出了殿门。
几日后圣旨下,成立西北路,管辖漠北诸州,暂以镇州为路治,任命陈东为西北路制置使,加少保;以户部侍郎乔坤改任西北路转运使,加尚书衔;以河北州军总管岳飞为西北路安抚使兼兵马总管,统领二万兵马出塞。同时今年退役的禁军和州军官兵一律前往西北编入屯田军。同时将出塞官员、兵将薪俸提高两级发放,携带家眷者给予安家费,并妥善安置。
两日后再下诏令,命户部招募百姓前往西北屯田,可资助路费、提供土地并发放农资,当然也号召商户巨贾前往西北经商、购置土地;责成刑部将刑期三年以上刑徒全部徙往西北屯垦;然后又从河东和夏州、灵州各部征召牧民三万帐迁往西北,以固边防。
圣旨一下,各部都忙乎起来,而边情紧急时间不等人,于是陈东先行一步前往镇州传旨并连同赴任。他胆子也是大得很,为了赶时间只带了十几名亲卫和几个幕僚便自京城出发,到了大同后找了两名向导备了些物资便一头扎进了大漠。途中艰辛自不必言,幸运的是一路上居然没有遇到马匪和逃散的残兵顺利的到达了镇州,可食物、饮水几乎耗尽,若是在耽搁两天也就搁在茫茫沙海中了……
…………
高宠和赵礼接到圣旨后也不敢怠慢,立刻传令整军准备所需物资,同时和陈东进行交接工作。考虑到后续人马到来尚需时日,而大军一旦离开很可能会有人前来争夺。所以商议后西征军留下一旅辎重队在此,一来可以筹措和接受物资,二来也能担任守城之责。
三日后西征军再次踏上西行的道路,他们翻越了杭爱山脉沿扎布伦河而行,虽然仍是在戈壁沙漠中穿行,但河流两岸有了诸多的绿洲和水泊,不用为水源发愁,可这时的西北已经是深秋的天气,错过了最佳的进军时间。如果是夏季行军途中的绿洲便可提供充足牧草供战马食用,减少后勤的供应的压力。可现在草木枯黄,一些季节河流已经干涸,使大军不得不额外携带些马料以备不时只需。
由于是大队人马行军,又携大胜阻卜部胜利之威,那些马匪哪里敢靠前,而那些在此游牧的部落也早早避开,以免遭受兵灾。因此一路走来十分的顺利,无人敢上前来试试宋军的刀锋是否锋利。经过二十余日的急行军,大军进入蒙古高原的西部,阿尔泰山已经在望,只要再翻过眼前的这座山就进入了高昌地界,可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劫道的。
而敢于挑战大宋西征军的便是生活在这里的乃蛮部,他们属于古代突厥部落,初居谦河地区,后始逐步南迁,散布于阿尔泰山一带。东邻克烈,西至也儿的石河,北抵吉利吉思,南界畏兀儿。信萨满教、景教与佛教,是当时蒙古草原上最文明的部落,有自己的文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