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和议使(2 / 4)

加入书签

蔡京调整官制后,称太宰和少宰。副相包括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与枢密院正副长官,合称“执政”。

赵柽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算是枢密院的二把手,踏入了执政之列,放到前世就是进了政治局了,已是国家高层领导人。但原枢密院使李纲被贬出京后,其枢密院事一职由冯澥接任,随后许翰也被贬了,聂昌被任命为同知,合算现在枢密院有两个副头。

今日正赶上五日一次的朝会,这相当于皇上主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不仅宰执们去,各司各部的头头脑脑的都要参加。卯时正点赵柽排班进了垂拱殿议政,此次的议题是派谁去出使金国议和,这个问题已经困扰大家很久了!

前些日子,陈过廷推荐宗泽前去议和。这宗泽大家都熟悉,他历任地方官,勤政爱民,政绩斐然,赵桓便同意了。可他不知道的是宗泽秉性刚正不屈,与世不谐,屡次顶撞上级,不容于同僚,因此只在地方为官,而且这人很‘坏’!

前几年赵佶令全国各地都要建神霄万寿宫,但他又不出钱,全让地方自筹,宗泽公然上书抗议,最后当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抗议无效,于是他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偷工减料建了座豆腐渣神霄万寿宫,遭到除名编管的处罚,从此退隐东阳,结庐山间。要说陈过廷也够坏的,把这么个人推荐给皇上去当和议使。

结果不用说,宗泽到了东京后,耿南仲等大臣召见宗泽,这个老头泛起了倔脾气,马上就与耿南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坚决反对用“和议使”这个名字,认为这是在向金国示怯,必须要改为“计议使”。他也不管你耿南仲是执政官、还是皇帝的宠臣,寸步不让地他和争得面红耳赤。

赵桓一看坏了,宗泽这人去议和不大合适,他脾气太坏了,去了跟女真人再犯起倔来,十有**得谈崩喽,可人已经召到东京了,总得安排个差事,于是命他去磁州当知府。可赵桓也不是个好东西,现在朝里官员一听要到黄河以北当官都吓得要命,打死也不去,结果宗泽走到半路上连护兵随从都跑没了,他也够哏的——单骑赴任!

接着选中殿中侍御史秦桧去当副使,可他现在是主战派,认为“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于是连上三章,终于推辞掉这个屈辱的差事。可这事儿得有人去啊,于是赵桓派尚书左丞王寓、康王赵构作为议和使,去金营谈判如何“以三镇换和平”。

王寓也不肯干这卖国的勾当,以辞官拒绝受命,赵桓就将他贬了官,而这一次康王赵构也因为大哥的薄情寡义,没有了上回那样慷慨请命的激愤之情,他极不情愿再去做人质。赵桓虽然给了他很厚的赏赐,他虽不敢公然抗拒命令,但借口要做准备,磨磨蹭蹭地就是不肯出门。

挑选和议使几次流产,而现在金军已经攻破了雄州和广信军,逼近中山和真定两镇,赵桓是情急如火,再次召开会议,一定要选出个代表来!他扫了一眼殿上的群臣,看谁谁低头,只有自己的御弟燕亲王在东张西望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燕王,你认为派谁去议和为好啊?”赵桓想了想,谁都不说话,那这得罪人的事情就你来…(未完待续。。)

兄弟俩说到午膳的功夫,皇上才姗姗来迟,赵柽本想着哥俩没有那么客气,自己一作势,大哥伸手一扶就算过去了,过去都是这样的,可今天却让他失望了。赵桓正襟危坐受了赵柽三叩九拜的大礼,看他的样子是很满足这种感觉,你燕王不是张扬,桀骜不驯吗,可现在不还是跪在了自己的脚下啊!

赵柽算是看出来了,这不是当年被林灵素和赵楷欺负的那个窝囊太子了,而是君临天下的一国之主啦,过去的压抑、忍受的屈辱都化作了他报复任何人的动力,哪怕曾经帮助过他的兄弟,这种扭曲的心灵让在每一个机会都要显示自己的权威,享受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有的臣子懂得这一点,并利用这一点从皇帝那里获得利益,不懂这一点的人,越是才能出众、功勋卓著,就越是为皇帝所忌。偏偏赵柽不是这种脾气的人,他是个吃软不吃硬的货色,你让我不爽我就不让你痛快,赵桓想听几句恭维表示臣服的话,可他就是不说,三句两句说到赵佶身上,他要去给父母请安。

赵桓本就忌讳别人接触老皇帝,当然对兄弟们防范更严,自然不高兴,于是饭也不管了,让他去拜见皇后,然后接自个媳妇回家,明天一早到枢密院报道,连假也别歇了,马上正式上班!

赵柽领命去拜见皇嫂,都说大宋昏君出了几个,但是皇后都是好人,这话还真不假。朱皇后对这个二弟十分亲热。不但留他用饭,还说起了当年的事情。回忆了对他们的帮助,两府间曾经一同共抗嘉王府的事情。这让赵柽的心情大好。可饭是不敢吃的,领了媳妇儿回家。

一别数年,朱淑真退去了青涩,身上多了为人妇的风韵。这桩婚事赵柽虽然不满,但是以他们家怎敢违抗君命,一个女子又有何辜,自己将她冷落数年,还在外边找了小老婆,现在却因为自己被当成了人质。虽然她还浑然不知。这让赵柽心中十分愧疚,看向朱淑真的眼神也温柔了许多。

由于来时赵柽没想到大哥能这么轻易放人,所以也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