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托出(2 / 4)

加入书签

发展成暴力请愿,遭到清算,但赵桓总算没要了他的命。但是赵构在靖康之变上台后,逃到江南,陈东再次上书抗金,结果被赵构下旨斩杀!

这次赵柽宣抚西北,陈东仰慕其名,见王爷招收幕僚,便以布衣投身,没想到赵柽对其更加仰视,痛快的答应了,但其没有官名,只能让他幕中为吏,当了个书记,没想到他今天居然敢当面痛斥自己虚伪,可也让赵柽见识了这人的骨头,虽然被揭穿了心事,但却并没在意,只是觉得此人还需磨练,否则以他这个脾气难当大任,离开自己这个‘开明人’,弄不好还是难逃惨死!

“王爷,既然您早有打算,还请告知,也省的我们几个老朽妄自猜测!”杨时他们都经历过宦海沉浮,当然能理解王爷所想,笑着说道,其实他们心中也存疑虑,担心王爷无法稳定大局。

“好,既然如此,本王就将所想说一说,请各位参详!”赵柽说道,“西北之局,在稳定民心,而稳定民心,必要使其衣食无忧,得以温饱;其次,西北是四战之地,西夏虽然臣服,但诸位也知,其叛服无常,一有机可乘,便蠢蠢yu动。而北边的辽国与我大宋乃是宿敌,现朝中定下联金伐辽之策,两国必有一战,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虽衰落,但仍然是金地。然而,即使辽国被我所灭,可也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金国荒蛮之人,其必对我大宋世界垂涎,两国冲突不可避免,这是比之辽国更加难缠,河东乃是南下必经之路,我们当其冲,所以军事上也必须有所准备,对其震慑,使其不敢妄动南侵!”

“王爷所析入木三分,比属下等所想更为jing辟,如此看来王爷宣抚西北也是早有准备!”杨时赞道,“那还请王爷明示下步如何?”

“龟山先生拗赞了,本王所说其实不过是先帝的‘富国强兵’之意,如何进行还需各位出谋献策!”赵柽先谦虚了一下,“我等到了西北,先便需安民,而民有所耕,具有定所,才能安心。屯垦应是选,即可安置流民,又可蓄兵于民!”

“王爷所说极是,屯田势在必行,土地是边防安定之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发展生产,安定民心!”许景衡点头道。

“嗯,在垦田,导渠,在城寨堡修筑的同时,其四周也要被开垦成田地供寨户们耕种,有能利用的水源,都尽量加以开发,灌溉田地;还清理土地的混乱状况,禁止收买和劫夺蕃族土地,稳定蕃部,使其归心!”杨时也补充道。

“不错,发展军屯、民屯的同时,还要加强弓箭手之制,使其忠心为国戍边,抵御外侵!”赵柽说道,他早在西征时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宋王朝立国不久,土地兼并的问题就突出起来,这股chao流也不可能不冲击到西北地区,导致蕃部土地流失,制度被破坏,而弓箭手制度的成功就在于满足了应募者的土地需求,使其生活上有了基础保障,而沿边大片荒闲田的存在又是官府授田的前提。在宋代土地权变动不居,土地兼并ri趋剧烈的情况下,弓箭手能获得一份数量可观、免纳租赋的土地进行耕作,虽在偏远之地,也已经是一种较优厚的条件了,所以不由弓箭手不尽心竭力,献身边防。。。

赵柽一路西行,一路思考,对于自己ri后的发展规划渐渐丰满起来,他决定与自己的几个幕僚详细谈一下,这几个人细分起来属于不同的学派,执政思想也有差异,在对问题的认识上也有差异,但是都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也过了做事冲动的年龄,又经历了官场上的风风雨雨,宦海沉浮,对一切事情应该能看得开了,希望他们能够放弃分歧,团结在自己周围,成就一番事业!

“王爷,如今朝政糜烂,jian佞当道,圣上被蒙蔽,您若要在西北推行新政,恐怕有些难!”听完王爷描述的宏伟蓝图,判官陈过廷忧心道,他刚刚经历了大起大落,心中还有余悸。

“陈判官此言差异,旧党当政不思改革,不敢做事,不敢动,以致问题积累成堆,西北新政半路而夭,后虽有恢复,但蔡氏以‘绍述’二字箝天下士大夫之口,其实神宗良法美意,变更殆尽。皆毁于蔡、童二人之手,如今王爷yu重振西北,怎能却步不前。”许景衡言道。

“横塘先生所言不差,自对西北用兵不但加重了边区的负担,也使zheng u财政枯竭,童贯奉命开边后更甚,常常困竭陕西诸路,又不得不请求朝廷拨款帮助,导致其他地方跟着受了牵连。长年的战争使西北边疆民力凋敝,朝廷政令不通,民众不愿耕作,全部依靠朝廷供给,而战争却使一部分人受益。‘州县小官。反掌而登侍从,行伍贱夫移足而专斧钺;金钱充栋宇,天壤连阡陌’,地方军政大坏,不能不改啊!”杨时点头道,如今西北动荡的环境,加上浩大的军费开支和**的军政,使zheng u再无力经营西北边疆,如想做出番事情,只能依靠自己了。

“龟山先生说得不错。西北现在民生困苦,战争造成十室九匮,东南民变后,流民大量涌入西北。朝廷又在西北扩田,拍卖盐池、良田,导致新地上的蕃部不稳,在西夏的招抚下重生叛意,而西军大部南调,轮戍禁军却无力镇压,河东军疲于奔命,四处弹压。如若不迅速稳定民心,安抚蕃部,西北是四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