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永巷令的小学堂(3)(3 / 3)
则新法未成效,先生乱象。”
皇帝目光扫过殿内,神色不动。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一日又一日,最终,两派各退一步。减赋税的新法得以推行,但具体实施细则更加宽泛,给了地方世家一些操作空间。皇帝对此似并不介怀,反而将精力放在削减官员用度和加强司察司权力上。
*
后宫中关宁教宫人习字的消息,终于传到皇帝耳中。
“教宫女、太监识字?”
宣政殿内,皇帝停下批阅奏折的手,抬眼看向立在一旁的内常侍:“教她们写字做什么?”
内常侍顿时躬身回答:“听说是宫女和太监帮她整理过房舍后,想讨个好处,于是关掌记便教了他们写字。至于写些什么,奴婢并不知晓。”
“哦?”皇帝轻轻摩挲着手中的笔杆,眼底露出几分难得的兴趣,“倒是稀奇。以往永巷令大多都是六局女官,皆忙于事务,哪里会有人特意教这些下人写字。”
他顿了顿,唇角微扬:“传旨下去,不必阻拦。她若是有闲心,不妨让她尽管教。”
内常侍愣了一下,试探道:“陛下,这样是否……?”
“无妨。”皇帝语气淡然,“教些字又如何?不过是几个不识字的奴才罢了。”
但话虽如此,他的眸光却意味深长:“传话给司察司的人,顺便留意一下,看看她教的,究竟是什么字。”
减赋税和削俸禄的政策,似乎已经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司宫台的密报如雪片般送往皇宫,虽然地方上对减赋税的执行充满隐患,但整体推行仍算顺利。
而削俸这一举措,更是成了朝堂官员试探彼此立场的重要信号。
皇帝站在宣政殿外的长廊上,目光远眺宫墙外的苍茫天际,看着窗外的天光渐渐暗淡,低声自语:“倒是一场好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