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路(1)(4 / 5)

加入书签

州城池。

宁州城中人心大振,街头巷尾重新热闹起来,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莫大将军的奇谋妙计,茶楼里的百姓纷纷议论“云州有莫大将,天下无忧”。

关宁跟着关凌冬凑热闹听了几次,听得津津有味,又跑回家问父亲:“爹,我什么时候也能像莫大将军一样厉害?”

关父哈哈一笑:“等你什么喝药不怕苦了再说吧!不过,宁宁,记住了,守护家国不是为了厉害,而是为了心中的牵挂。”

*

“胡越又来了。”这样的消息再次传遍了宁州的大街小巷。

与去年不同,这一次,传言里不再是小股试探,而是大规模的兵马。

从学堂一路回家的她,听到街边有人低声议论:“听说云州那边粮草都快供不上了,城中还有几万老百姓呢……哎,咱们这里能保得住么?”

另一人压低声音:“谁知道呢,听说这次胡越人数比往年多得多,西南道那边也没有个回应。”

这些话让关宁心里更添几分疑问。

关府的饭桌上,气氛与去年明显不同。

“爹,这次他们是不是比去年多了很多人?”

关父的动作微微一顿,但很快恢复如常:“宁宁怎么知道的?”

“街上都在说,秦婆都说胡越这次来得凶。”关宁放下筷子,抬起头认真地看着父亲,“这次他们来了更多人,莫大将军是不是会很辛苦?云州是不是很危险?”

关父终于开口了,语气不复往日的轻松:“守城自然辛苦,但将士们的职责就是护卫边疆。去年他们守住了,今年也一样能守住。”

他放下筷子,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如果云州真的很危险,西南道按察使会派兵支援的。”

“那如果按察使不派呢?”关宁追问。

关父露出一丝讶然:“为什么不派?”

“比如……他们没有兵呢?”

关父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胡说八道!按察使的兵力足够守住边境,就算云州告急,他们也会调兵的。你这脑袋瓜啊,怎么总爱瞎琢磨些不可能的事。”

“那万一是真的没有呢?”

“如果按察使真不派兵,宁州、永州一定会派兵去支援云州。”

他看着女儿的目光柔和了些:“所以,不用担心。这天下,不是孤城独守,而是各地联手御敌。”

关宁看着他:“既然他们知道云州不是孤城,为什么他们还要打过来?明知道打不赢……大康就这么令他们垂涎吗?”

话至此,她突然茅塞顿开:“是因为朝廷前几年颁布的那条明例吗?”

“庆安十三年,朝廷颁布‘州道粮税明例’,边疆军队本就靠着朝廷的拨款,但朝廷不再多给,如果减少军队支出,怕是不行,我猜边疆只能通过增加一些税收,比如说通商税。云州虽有有关口,但是赋税严重,导致他们无法进行,所以他们此举...”

关父张了张嘴,他未曾想到关宁能够看得那么深。

十天后,消息再次传来,莫大将军的部队依旧坚守在云州,但伤亡惨重,而胡越军队正试图从西侧绕道,直插云州的后方。

关父召集了几位副将和家将,在厅中连夜议事。关宁趴在廊下听了一会儿,只听到零星的几个词:“粮草……援兵……朝廷迟迟不发令……”最终被哥哥拽回了房间。

数日后,云州再传捷报,莫大将军在城东伏击敌军,直斩敌军大将首级,终于稳住了局势。

这场拉锯战虽胜,却让云州元气大伤。

宁州城中再次热闹起来,人们奔走相告,说莫将军果然是“天降奇才”。

她站在门边,看着父亲独自在灯下翻阅兵书,眼神凝重。

她隐约意识到,战争远比她想象得复杂。

*

庆安十七年,宁州的气氛更加压抑,街上很少听见笑声。

接连三年的战事让边疆百姓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尤其是云州告急的消息一传来,整个宁州都笼罩在紧张与不安之中。

“胡越这次动了真格。”关府中,关父站在厅堂中央,双手负背,神色冷峻。

“消息准确吗?”山忆舒抬头问道。

“准确。”关父点了点头,“他们这次是倾尽部落全力,要一举拿下云州。”

关宁坐在一旁,听着父亲母亲的对话,捏紧了手中的茶杯。

三日后,云州请求援兵,关父作为宁州守备将军,受命率兵出征。

临行前一晚,关府的灯火一直亮着。关宁躲在廊下,看着父亲和几位副将围着地图讨论战局。

第二日清晨,关父换上了戎装,威风凛凛地站在庭院中。

山忆舒走上前,替他整理盔甲,低声道:“务必要平安归来。”

“放心吧。”关父笑了笑,语气轻松,“这次不过是要打几场硬仗,很快就能结束。”

“爹!”关宁跑了过来,“你一定要回来啊!”

关父低头看着女儿,揉了揉她的头发:“当然了,重阳节之前,爹一定打完胜仗回来,陪你吃桂花糕。”

“那说好了!”关宁仰起头,一脸认真,“爹不能骗我!”

关父点点头,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