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八章 马厩枭鸣(1 / 3)

加入书签

九莲山是山。

有山就有路。

越高越大的山,路越多,成百上千,乃至难以计数。

无非是对常人来说好走不好走。

上九莲山的路有千万条。

好走的路有三条。

前山两条。

一条以千百条石铺就,自山脚直通南少林前寺寺门。

一条是早先九莲山还不独属于南少林时,山中居民走出来的羊肠小道。

虽七拐八绕,却适宜驱车赶牛。

现经修缮拓宽后,成了少林采买山下食材日用的主要行车道。

后山一条则是较为陡峭的登山小径。

日常不对外开放,多是应急所用,亦是修行有成的少林弟子上下山之捷径。

除却这三条路外,只要本事够、耐心足,目之所及,皆可为路。

然则,一场诡异大火之后,已没有一条登山路好走。

那三条原本好走的路,无疑最好布设眼线、陷阱、埋伏等等,只待"有缘人"自投罗网。

你所看到、听到、碰见的,大有可能是对方想让你看到、听到、碰见的。

反倒是那些原本不好走的路,对方或许还来不及完善布置,尚有漏洞可钻。

可梦朝歌四人偏偏就挑已被施过"术法"、最难走的那条路登山。

非是四人实力强劲到足矣漠视一切障碍,可**黄龙。

恰恰是因为四人人生地不熟,又与阁中其他成员及其他友盟失了联系,加之易容伪装后的他们先后拒绝了两拨人的邀约,等到他们认为不该再耽搁下去,且为免像无头苍蝇般乱窜,反陷自己于更为不利之地,才选择了已被安排好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

先去直面困难,再琢磨该如何攻克困难。

...

...

九莲山山脚,千步石阶起始处,立有座石牌坊,牌坊正中匾额镌刻有"南少林寺"四字。

昏沉天光似在众人眼帘上罩了层藏青薄纱,不但目光难以远视,且所见之物仿佛都失了生机,显得死气沉沉。

上山的四人在跨入石牌坊前,有意无意地抬眼一看。

石牌坊是五十年前所立,历史不比南少林本身来得悠久,却也算上了年纪的构筑物。

毕竟也是历经过二十年前外夷战火之物,有些许破损裂痕和异色彩斑无可厚非。

只是那千年古刹之名竟模糊得难以看清,实教人心底犯嘀咕,南少林难道真已被从世上抹除?

就是再为乐观之人,见此情景也不会觉着这是什么好兆头。

梦朝歌四人带着沉重的心思拾阶而上。

时刻警惕着自石阶两旁树影山岩背后的风吹草动。

迈过三百步石阶之后,四人相安无事地来到了第一处岔路前。

继续登阶直上,七百步后即是南少林前寺寺门。

往左手边岔道前行半里地,则是与那条车马道相连共用的知客寮。

知客寮有马厩有住所提供免费的清汤寡水,是日常骑马乘车的仿寺之人或礼佛香客的必经之地。

从知客寮及三百步石阶开始,便会有知客僧迎来送往。

然则今日之少林,除了伴行四人的穿道秋风,以及两旁随秋日渐深而愈显枯黄颓败的草木外,哪还有半个人影?

"去看看?"季喆提议道。

梦朝歌等人自然不是大火之后第一批尝试上山的江湖人。

从昨天至今,他们所见所闻所知便有三组人马,不下六十人先后上山。

走了三百步石阶,爬了近三十丈高的山,一个人影不见。

寻个本该有人待的地方探究情况,不失为个好选择。

许是天色暗沉得太过压抑,是而梦朝歌、石中火、冬晴三人都没有开口出声,仅是默然朝左侧岔道行去,以行动回应季喆。

...

...

南少林知客寮的规模不小。

取"寮"字想必是因为那四间小木屋委实招待不了多少宾客,也容不下太多人住宿,还是以临时歇脚的功用为主。

但知客寮的马厩很大。

用竹棚搭盖起来的三个大马厩分立四间并排木屋两侧及对面。

中部空地可以停下四五十辆马车,马厩则能容下数百马匹。

按时间算,今天是盂兰盆大法会的最后一天。

马厩里就算没有上百匹马,有个数十匹却不为过。

季喆长着双不显眼、总容易让人忽略的桃花眸子,所以给人的观感多是清秀儒雅,可当他眯起眼来,合着那微尖的下巴,就算他现在还挂着张朴实的面皮,也活像个精明睿智的狐美人。

怎奈任这狐美人如何极力远眺,都没法从那马厩里瞧出朵花来,更别说一匹马!

就像山下那三个村子一般,知客寮也逃过了被付之一炬的厄运,但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的模样却古怪至极。

木屋紧闭。

马厩大敞。

合围在二者中,用以停放马车轿子的空地空空如也,显得尤为空旷。

木屋里不知是何景况,同季喆驻足于三十丈外的梦朝歌三人全没能看见马厩中有任何马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