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有毒的盐矿(2 / 4)
“这些春苗学堂的威力,甚至不亚于千军万马!”
说这些话的同时,李恪还想到其它一些事情,却没有说出来。
对身旁这个仅有十岁的侄子,他甚至生出几分甘愿臣服的感觉!
虽然他很不想承认,但那种感觉却非常清晰,挥之不去!
李医转头看了看这位王叔,然后微笑着低声说道:
“三叔,您说的一点都没错,这些春苗学堂的确会让咱家江山永固”
“从这里走出去并成长起来的人才,以后将占据大半个朝堂,而不是那些豪门望族的子弟!”
“啊!”
李恪惊呼一声,不禁愣了片刻。
看来传言一点没错,这小子对五姓七望那样的顶级豪门没什么好感,甚至在暗中对付那些豪门望族。
而这遍布大唐各地的春苗学堂,就是最狠的一招,釜底抽薪啊!
想到这里,李恪立刻感觉后背一阵发凉。
说话间,大家已来到这座学堂前。
在门前站定后,李医当仁不让地迈步而出,站在了学堂门口的台阶上。
他扫视了一下现场众人,然后微笑着朗声说道:
“三王叔,各位大人,各位长辈,安州的父老乡亲们”
“小子这次离开长安、出来游历四方之前,曾在皇爷爷面前夸下海口”
“我要将春苗学堂开遍每个到过的地方、开到大唐的每一座城镇和乡村”
“凡是我大唐百姓的子弟,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和资格,都能到春苗学堂里就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做人的道理”
“不算长安的春苗学堂,这一路走来,我们已建造了一百多所新学堂,接收了数万名孩童就学”
“接下来我们还将建造更多春苗学堂,力争实现承诺,不复皇爷爷的期望,……”
话刚说到这里,就被骤然响起的一片惊呼声打断了。
人们虽然知道医公子在各地建造了很多春苗学堂,收了无数百姓家的孩童入学,去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
但是,当李医把这些东西以数字量化,公开说出来,还是将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
任谁也没想到,会听到这么惊人的几个数字。
“天爷啊!照这样下去,岂不是天下所有孩童都有就学的机会,所有孩童都能识文断字?”
“让全天下孩童都识文断字,这得是多大的功德啊,绝对亘古未见!”
人们纷纷惊呼起来,也无比震撼。
一番惊呼过后,所有人都长揖到地,齐声高呼道:
“公子仁义,实乃大唐之幸,万民之福,吾等草民万分感激!”
听着这片震耳欲聋、却又发自肺腑的诚挚呼声,李恪直感觉头皮一阵发麻。
他看着李医的眼神里,已然充满惊骇之色,甚至有几分畏惧!
同在现场的安州刺史等人官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再看李医,他轻轻挥了挥手,继续微笑着说道:
“大家不必多礼,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而且做的远远不够”
“今天到安州,我也把春苗学堂带到了这里,带给了安州百姓”“从今往后,所有安州百姓人家的孩童,都能就近接受教育”
“他们可以在学堂里学习、生活、玩耍等等,直到成长为一个个栋梁之才!……”
话音未落,只听得扑通扑通一阵响。
站在学堂前空地上的几乎所有老百姓,齐刷刷地全都跪了下来。
“谢公子的大恩大德,吾等草民永志不忘!”
李医连忙走下台阶,将前排的几位老爷子和孩童扶了起来,随后又将其余人也都请了起来。
客套几句后,他这才回到学堂门口。
接着又煽情了几句,他就将李恪推了出来,让李恪也讲了几句。
相比而言,李恪的表现就差点意思了,煽情功夫明显不到家。
在李恪之后,安州刺史和学政也出来讲了几句。
走完这些场面上的程序,才真正来到为学堂揭牌的环节。
李医和李恪各站一边,轻轻扯掉了罩在门楣上方那块牌匾上的红绸。
随着那块红绸飘然落下,春苗学堂的牌匾立刻呈现而出,呈现在了大家眼前。
看着牌上那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所有人都是一番惊叹和赞美。
紧接着,李医和李恪又揭掉了罩在门口左右两侧那两块牌匾上的红绸。
红绸被揭开的同时,那副早已轰传天下的对联,随之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人们不管认不认识这些优美的文字,却都能吟诵出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每个人都感觉口有余香!
在一片吟诵声中,李恪轻轻推开了这座春苗学堂的大门。
下一刻,学堂内部的情况就出现在大家眼前。
看着大门里面那个整洁而雅致的院落,所有人都发出了一声赞叹。
“这就是春苗学堂啊!真好!”
……
转眼之间,已是五天后。
在这五天里,杨氏的病情得以迅速稳定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