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1 / 2)
第68章第六十八章
全村百姓看着家里满满当当的粮食,浑身都散发着喜气,就连交税都十分的主动,只等县衙的人上门,就把粮食给准备好送过去。
陈家村今年的稻谷收成,没过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南新县,但却没有人因此嫉妒或者不甘,因为其他村里的好消息也是一阵阵的传出来,百姓们满眼满心心全都是自家的地,你家收了四石?等着瞧,我伺候庄稼伺候的比你仔细多了,肯定有四石二。陈家村最高产出四石五的那家的含金量至今还在上升,特地有同村,甚至隔壁村的过去取经,同样一块地,同样都是干活,怎么你的就多那么多呢。
陈图也不知道啊,自家的地就是好,出来的粮食多,这几日在村子里走路都带风,背都挺的直直的,但人家都上门来请教了,你也不能啥也不说就那三个字吧,到时候别人还以为你偷偷藏拙呢,只能支支吾吾的瞎编。
原本只是想随口编点什么,陈图想着自己种田时的感悟,结果越说越顺,感怀越深,其他人听的也认真,当了村子里好一阵的风云人物。
这些粮税全部都是要押送到应山州的,许行知把整个南新县今年的粮食产量,最高、最低和平均值都算好了写在信件里,所有的数据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闲的没事,他还把南新县过往几年的粮产都给写上去了,有数据对比,也好找圣上邀功不是。
大伙忙活了好一阵,这两日中,整个县里都热闹起来了,这次的丰收后,不少人家手里有了钱,还是会来县城采买些生活必需品。
街上出来摆摊的小贩明显多了些,其中以卖针线、头绳等日用品的居多,还有便是吃食,各式的糕点,很多带着小孩上街的人家,自己能忍住嘴馋,但多多少少顾忌到孩子,还是会零食吃,糕点就更不用说了,回娘家总得带些东西回去,糕点体面还不算很贵王二胡探头探脑看着街上的热闹:“这几日的人可真多,忙活完有空了,大丰收兜里有钱了,这不得舍点。”许行知观察一阵,才摇头:“也不算,大家买的多是家里需要的,就算没钱也是需要买的,只能说刚好这几天农忙完,百姓兴致高,就集中起来一起买了,这才显得好像花了很多钱似的。”“今年才是第一个丰收年,家中需要用钱的地方多的是,大多数人家应该是备用攒起来,也能应对一些突发情况。”“确实是。“王二胡看了一阵子,却道:“不过已经很不错了,至少今年,大伙能过个好年,可能还能买件棉服,冻死的人应该也会少些。”
许行知张了张嘴,有些沉默,此时他才恍惚的想起,在古代的冬天,都是一次难熬的历劫,年岁不好,没有收成,又哪来的钱去买炭火,买御寒的衣物呢。
“去年死的人多吗?”
“多。“王二胡肯定道:“尤其是住在破庙和桥洞的乞丐,一个冬天下来,能活下来的算命硬。”
“不过今年肯定要好很多,大人您也不必为此介怀。”许行知笑了笑:“你说,今年咱南新县,能不能一个人都不冻死。”
王二胡没说话,此时的沉默就代表了一切,没一会,他笑着岔开话题:“大人,丰收过后,秋社日要来了,咱可得好好准备准备,这可是大节,热闹的。”
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一般来说,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用来祈求或者酬报土地神。“肯定要的。“许行知点头应道:“往年一般是怎么弄的。”“一般就是搭个台子,大伙跳舞、唱歌、杂耍,会的上去表演,然后下面摆席,吃好喝好。“王二胡努力回想:“我记得前几年还有赛大猪,赛大鹅的,比完就杀了,然后全放一起祭祀。”“按照往年的规矩来就行。"许行知开口道,听起来倒是挺热闹的:“多搞些活动也好,咱县里有会舞师的吗,有的话请过来舞一段,也热闹些。”
“席面就摆个流水席,连摆七日,对外说大伙都能来吃,也散散喜气,只是不能浪费,不能打包带走,只有本人能来吃。”王二胡一惊:“连办七日,还是流水席,大家都能来吃!大人,您确定吗,这花销可不小。”
“对,流水席,大家都能来吃,这钱我出。“许行知点头应声道:“好不容易过个大节,大伙热热闹闹的,吃的也开心。”“得嘞。”
这消息传回县衙,大家也叽叽喳喳起来,为秋社做准备,许行知和秦安第一次参与这种活动,倒不是很懂里面的门道,好奇的很。
厨娘已经在厨房里做起了社饭,这里面可是有讲究了,不仅材料丰富,制作的过程也很复杂。
“猪肉、羊肉、腰子,唔还有瓜果呢。”
“这可不,不仅有这些,肚肺、生姜好多种材料呢。“厨娘应声道,说到自己擅长的东西,脸上的笑容都多了不少:“这些东西都切成很小的片状,放调料给他调和起来,最后撒在米饭上蒸熟,香的很。”
“我之前去给富家老爷家做这社饭,一揭盖,那香味,谁闻了都想要尝一口。”
一群人眼巴巴的在厨房门头探头探脑:“什么时候能好,听起来就很想吃!”
“这还没到春社呢,你咋就那么馋。”
“我馋???"张麻子一个不太爱说话的老实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