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龙镜玉兔,蛇坑鱼肠(2 / 3)
!”
吴大志想了一会儿,但最终只吐出两字赞同之语:“也对。”
“七爷,咱们都老了,此处福地,我能守住,已然心满意足。这次机缘巧合,让咱们老哥俩再度携手,能进一步再取走几件宝贝,已经是惊喜了!哪还能贪心不足蛇吞象。”
“那咱们见机行事。”
“好!”陈济世心情不错,忽又指了指化肥,“七爷您养这条狗颇具灵性啊,不会也是什么天生‘异种’吧?”
陈济世说者无心,吴大志听了之后却不由一怔,不过很快便反应过来,仿若随口解释道:
“哪有,就是比一般狗子强罢了!我老了,就这么一个孙子,还在外地上班,它也算一个伴儿。”
化肥听到他们说的,倒是很蛋腚。
不过,化肥接着带到地方,他们看到的东西,就不那么让人淡定了。
化肥带他们到的第二处地理模型,看起来倒是很简单,就是一处大致是圆形的坑,和豫州鼎的“地理模型”类似。
不过,这个坑里没有“孤峰”,也比那个坑小得多,直径也就是三米多。
这个坑也浅得多,站在坑边,便可看到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槽,从一侧坑边一直通到坑的中央。
而中央,则是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小坑,最大直径也就是一尺多。
不要说吴大志,陈济世一看也明白了。
蛇形。
蜿蜒曲折的石槽是蛇身,近似三角形的小坑是蛇头。
不过,陈济世也就能认出是蛇形,吴大志却进而根据蛇判断出了是哪一只鼎。
地支之中,蛇的阴阳五行属性是:阴火。
火应南方,阴对阴鼎。
南方阴鼎扬州鼎!
看来,扬州鼎的秘藏之处,应该在一处湖底······
不知道这湖有多大,但是似乎不需要涉入湖中经由水路;在湖岸下方,应该有通道能通往湖底之下的秘藏扬州鼎之处。
而眼下他们看到的“蛇头坑”里,则放着一个长方形的匣子。
这个匣子是石质的,或者说是叫不上名儿来的地方玉石,不是什么名贵玉种。
石匣是白色的,质地不怎么细腻,但比大理石之类的石材要润不少,上面还有淡黄色的纹路。
“蛇头坑”本就不大,石匣更小,也就二十多厘米长,十厘米左右宽。
吴大志将石匣从“蛇头坑”中取出,又看了看坑中无甚异常,便捧着石匣放到了坑边的平台上。
蛇,在扬州鼎的“地理模型”中已经一举两得地展示了,所以吴大志猜测,这石匣之中就未必是蛇形之物了。
“开了看看再说!”吴大志冲陈济世点点头,便将石匣打开了。
这石匣的开合很简单,就是天地盖,直接拿下盖子即可。
里面,躺着一把“匕首”,或者说类似短剑。
长度也就是二十厘米左右,而且结构极为简单,剑身底部,只是凹陷出一个握处,并没有剑格。
而最底部则以类似鱼头的形状收尾,上面还有一孔。配合“鱼头”的形状,这个孔还真容易让人想到鱼眼。
这“匕首”并不是青铜的。
整体是暗灰色,剑身之上,则有细密的黑色纹路,弯曲盘结······
“花纹钢?”陈济世看着“匕首”上的黑色纹路,不由皱眉,“前面发现的,都是战国之物,可是这一件······战国时期,应该还没有花纹钢吧?”
“有。”吴大志应声干脆,伸手在黑色纹路上摸了摸,“春秋战国时期,应该就有了花纹钢,只是比不了后世的那种精炼花纹钢,叫花铁更为确切。”
“花铁我知道。但是这花铁兵器,我也记得应该是唐代才有。”
“唐代是大规模出现了花铁兵器,在此之前早就有了,比如大名鼎鼎的赤冶刀,就有可能是花铁刺刀。”
陈济世微微皱眉,“关于赤冶刀的史料甚少,即便是花铁所造,那也是十六国时期的事情,距离战国时期还是相差了太长时间。”
吴大志的手继续在黑色纹路上摩挲,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却转而问道:“老陈,你看这纹路,还像什么?”
陈济世盯了一会儿,身子忽而微微一震,“七爷,您是说······”
这“匕首”上的纹路,和如今见到的花纹钢上的纹路差不多,但是到底有点儿区别:线条要略粗一些,扭曲纠缠程度要缓一些,更像是脑纹,或者说是盘结的肠纹。
陈济世说到这里略略一顿,同时和吴大志对视一眼,随后两人异口同声:
“鱼肠!”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鱼肠剑。《史记·刺客列传》中曾有刺客专诸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的记载。
但是,这把神奇的鱼肠剑,后来却失传了。
由此导致对鱼肠剑的描述说法不一,其间不乏矛盾重重。
据说,鱼肠剑是春秋末期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相剑大师薛烛也曾见过。薛烛相鱼肠剑,说此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