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卖发糕(1 / 2)

加入书签

“马桥镇”

这三个大字立在小镇的门口,道路两旁遍布梧桐树。

夏日的这条道路最美了,夏日的这里就是林荫大道,从这里经过一点也不晒。

那时自行车还是小镇居民的主力交通工具,这条道路上几乎都要被自行车给占据了。

与农村的泥巴路不同,镇上的都是水泥路,平整又干净。

“少生优生是现代家庭的选择”

“近亲结婚忧患多,少生优生负担少”

“优生优育优教前程繁花似锦,科学健康文明永远伴您同行”

“提高妇女地位,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四条计划生育劝解标语树立在街道的两旁。

现在是八零年代计划生育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期,只不过农村地方根本不受影响,只有镇上县里才严格执行。

胡屠户把她们送到小镇街上,他还要去给客主家送肉,约定好晚上六点钟在门口相见。

陈贵兰和王奶奶抱着两箱发糕,有些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去哪里摆摊。

还是江盼籽有经验,她左顾右盼,最后拉着陈贵兰来到人流量最大的电影院门口。

那个时候的电影院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的电影院一样只称之为电影院,天还叫做“大礼堂”。

礼堂为什么还要带个“大”字?

其实并不是因为它规模有多大,而是它发挥的作用比较大的地方;比如镇里召开各种大会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也在这里、市民听戏的地方也在这里,年轻人看歌舞的地方、也是市民看电影的地方……

那时候的孩子最喜欢看的影片不仅是武打片,还有战争片和谍战片。

每天晚饭后、先手脚忙乱地写完家庭作业,然后几个孩子就会相约跑出去玩。说起来也可怜,镇上只有那么大,能玩的地方太少了,更不要提娱乐项目了,可以说除了大礼堂就是电影院,别无选择。

八十年代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只有区区五毛钱,但这在学生娃的眼里绝不是个小数目,它相当于一顿丰盛的早餐,有豆浆还有油条。

不过再怎么说,镇上面的生活还是比农村有趣的许多。

电影院门口还有一个小铁窗的售票处,聚集了不少前来观影的市民,旁边的墙壁上张贴着几张影院上映的影片海报,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特意打上了新片预告几个大字。

没有电子宣传栏,没有炫丽的宣传预告片,图中一个影院外面只张贴了几张巨大的纸质宣传画,《女子监狱》和《僵尸先生4》格外抢眼。

王奶奶搬出椅子,两把椅子一人放了一个箱子在椅子上。

两个女人带着小孩和两个纸箱子站在电影院外。

不由得引人注意,陈贵兰有些害羞,不知道该如何招揽生意,毕竟是个妇道人家,又是第一次摆摊做生意,吆喝的话卡在喉咙吐不出来。

“贵兰,你这样子是不行的,做生意就是得胆子大,就是得喊出来。”

王奶奶有经验,她把箱子打开,让发糕的香甜味散发出去,独特的发酵味,让人着迷。

“卖发糕咯,好吃的发糕咯,两毛钱一个,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她这一吆喝,过往的行人都纷纷被她吸引住了,在她的摊位停了下来。

“婆婆,这发糕给我来一个。”

一位正准备去上班的美丽少妇从玫瑰花图案的钱包里掏出两张一毛递给王奶奶。

律山川从箱子里拿出三份形状不同的发糕道:“姐姐,您要哪个图案的。”

少妇见这孩子嘴甜,心里一喜:“那就三个形状一样给我来一个吧。”

又从钱包里拿出一个五毛递给王奶奶:“还有一毛就当我请这个小弟弟吃了。”

少妇拿走了发糕,王奶奶拿着钱心里美滋滋的,虽然她不缺钱,但是自己劳动赚来的和儿子儿媳给的,还是有区别的。

这钱她要好好存着,等以后山川上大学了,给他用。

王奶奶做了个“开门红”,陈贵兰心里急切了起来,自己一个都还没有卖出去。

“卖发糕咯,卖发糕咯,香甜可口又饱肚的发糕,吃一个可以顶饱一上午,只要两毛钱。”

江盼籽看出了她的焦虑,做生意是这样子的,刚开始做的时候会有些放不开,但是要慢慢锻炼,不是有人一出生就会做生意的,还是得自己慢慢摸索。

见女儿大声招揽生意,陈贵兰也沉下心,鼓起勇气吆喝起来:“卖发糕哦,卖发糕咯,两毛钱一个,好吃又顶饱。”

吆喝还是有用的,陆陆续续经过电影院的行人看见了她们。

和她们箱子里面飘香的发糕味。

许是见她们带着孩子,又有老人看着着实可怜,又或许是真的想吃。

“奶奶,给我一个。”

“婶子,我也要一个。”

“我也要。”

“……”

王奶奶和陈贵兰忙着数钱,律山川和江盼籽也没有闲着,两个人忙着递发糕和问客人要什么形状的。

两个小时过去了,人流也渐渐的散去,到了十点钟,就是上班的时候,街上的人少了许多。

她们数了数箱子里剩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