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学做发糕(1 / 2)

加入书签

王奶奶擦干净桌子,把准备好的材料依次摆放在桌子上。

面粉,玉米面,白砂糖,红糖,酵母,泡打粉按顺序摆好。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王奶奶先做一遍,让陈贵兰注意看手法和克数。

拿出称坨,那个时候还没有电子秤大多数都是用称坨。

面粉300g酵母3g泡打粉3g白糖80g比例大概就是这样子。

有些人喜欢吃玉米面韧劲的口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进去,可加可不加,完全看师傅的心情。

红糖也是一样的,红糖发糕也是发糕的一种品种,只不过把白糖换成了红糖罢了。

今天她们要做的是白糖发糕。

第一步把白糖、酵母粉和泡打粉用温水化开,切记不可用开水,会烫死里面的酵母菌,不太好发酵,面会发不起来。

第二步把面粉放进去搅拌成稀糊状,用布或者热毛巾盖上,放到温暖的地方,发酵至两倍大。

第三步就是倒入特有的模具中,底部微微刷点油,这样子不会粘。

王奶奶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发糕模具,一套三个形状:梅花、圆形和长方形。

卖东西就是讲究色香味俱全,光好吃不好看也没用,这套模具还是她师傅当年传下来的,现在又传给了陈贵兰。

第四步把发糕用筷子搅拌一下排气,然后二次发酵二十分钟,冷水上锅蒸,水开后蒸二十分钟关火,再虚焖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四个步骤下来,香喷喷又好吃又好看的发糕就出锅了。

之所以很多人做的不成功,就是因为忽略了温水化开和冷水上锅,还有排气泡和比例的问题。

不过比例这个东西,每一个师傅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王奶奶端出了一盘给律山川他们尝尝。

江盼籽咬了一口真是眼前一亮:已经许多年没吃过这种手工的发糕了,一口下肚美不胜收。

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传统工艺也就渐渐的越来越少,现在想吃发糕之类的传统糕点,直接去超市买冷冻的回来吃就行了。

机器化的糕点,干净卫生好吃,没有人情味。

今天再次吃到王奶奶的糕点,江盼籽才明白了传承的重要性。

甜而不腻,糯叽叽的代言人。

王奶奶叫陈贵兰也试试,她站在一旁指导她。

陈贵兰按照王奶奶示范的,跟着做了起来。

第一次没把握好时间,发酵时间不够,导致面没发起来变成了死面,口感很差很差,说不上好吃但也不难吃。

第二次是蒸的时间太长了,整个都蒸的硬邦邦的,江盼籽和律山川一口下去,差一点把牙齿硌掉了。

第三次才算成功,不硬不软,和有几分王奶奶的味道了。

新手和老师傅还是有差距在,只能说再过两年,水平就不相上下了,毕竟熟能生巧。

陈贵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道:“从前在路边看到这东西总感觉容易的很,没想到啊,今天做了几次才知道这看起来简单的小东西到底有多难。”

“现在知道不好做了吧,哈哈哈。”

王奶奶哈哈大笑,她可是靠做发糕养活了自己和儿子,发糕可是她的拿手绝活。

“不好做也得做,既然选择了学做这个,就得吃的了这个苦!”

陈贵兰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专研。

“妈,以后每个星期六星期天我们都去镇上卖两天,你说怎么样?”

星期六星期天缝纫厂不上班,学校也不用上学。

江盼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的想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既然现在会做了,也做的还不错,不如先去镇上露个脸,这样子就可以拥有固定熟客客源。

“我觉得妮儿说的不错,反正你现在已经知道怎么做了,那就在练几天,以后星期六星期天去镇上摆摊,混个脸熟。”

王奶奶肯定了江盼籽的说法,做生意就是这样子,拥有固定的熟客和稳定的生客和回头客,做得好还不如做得巧。

“这样子以后每个星期六星期天我跟着你一块去镇上卖发糕。”

王奶奶以为是陈贵兰怕生,就说跟着她一块去,王奶奶并不缺钱,每个月儿子和儿媳妇都会定期定时寄钱和吃的回来。

“我也去,我陪着妈一块去,客人看我是小孩,会更乐意关顾咱们的摊子。”

江盼籽也要去,她得去镇上看看情况是什么样的,和怎么样发展会比较好。

陈贵兰现在开始摆摊,等过了“下岗潮”,就赶上了国家鼓励个体户发展的时候,她得提前把自己知道的优势运用好。

“阿姐和奶奶要去,那我也去,我也要帮奶奶和阿姨卖发糕。”

律山川一听她们都要去,以为她们不带自己去,一下子可就急了起来。

“好好好,去!咱们都去!”

见她们几个都支持自己,陈贵兰心中也就有了底气,不管卖不卖的出去,自己得踏出这一步。

只有离开自己习惯的舒适圈,才能让自己的世界变的越来越广阔。

“行,那我明天多去买点食材和包装袋,然后我们这个星期六就出发!”

“还得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