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下岗潮(1 / 2)
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一直面临改革开放以后所带来的种种冲击,大概在九十年代就会经历下岗潮。
什么叫“下岗潮”呢?
进入九十年代,大量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三角债频发,在此关键时候,国有企业重组也就成为必然,进而引起重组后各企业大量裁员的下岗潮。
陈贵兰就是那个时候被缝纫厂辞退的,迫于生计和压力,她选择去玻璃厂做工。
制造玻璃要用到二氧化硅(沙子)作为原料,吸入粉尘会引起矽肺,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这种活计,导致不好招人,索性后面就来了就可做工,人人都可以做。
再加上长期封闭的空间劳作,和生活上丈夫的不体贴不关心,婆婆的辱骂精神羞辱,精神肉体的双重打击下,陈贵兰猝死在了车间,享年仅仅只有三十五岁。
江盼籽开始考虑起这些事情,在缝纫厂继续这么干下去不是长久之计,现在得让母亲去学点什么,自给自足。
她想鼓励陈贵兰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90年之后虽有“下岗潮”,可“下岗潮”之后便是大批如同雨后春笋的个体商户出现,这些商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更上一层楼。
重点是她想去镇上读初中,既然去镇上读初中,那把陈贵兰一个人放在家里,她心里也不安的很,与其这样,倒不如让陈贵兰跟着自己一起去镇上做生意。
可做什么生意呢?
思来想去,她各种理性分析加刨去成本之后,还是觉得做餐饮业比较好,成本低利润高需求也大。
最后决定劝说陈贵兰去开早点店。
那个时候的路边摊才刚刚开始盛行,并没有做到饱和市场的程度,她决定找个机会好好和陈贵兰聊聊。
“妈,你要想过和江涛海离婚吗?”
饭桌上,江盼籽的这句话差一点把陈贵兰给噎住了,连忙咳嗽了几声把嘴巴里的食物吞下。
“你这孩子,得叫爸爸,怎么能直接叫他的名字,没大没小的。”
陈贵兰用筷子屁股轻轻的敲了敲她的头。
“哼,我才不要叫他爸爸,一年四季都不在家,也没赚钱给我买过好吃的,也没给妈妈买过漂亮衣裳,我才不要叫他爸爸!”
江盼籽赌气般脸颊鼓鼓囊囊的,把陈贵兰看的哭笑不得,又觉得无可奈何。
女儿说的都是实在话,江涛海自从和自己结婚之后,除了新婚那一年,两个人还过的蜜里调油,女儿出生后的态度简直直线下降,后来甚至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再做。
自己明确表明不会再生“二胎”“三胎”后,他就更加嚣张,天天在外面喝酒,喝醉了回来就打她,说她没给自己生儿子,让他在外面抬不起头。
就这样过了两年,他就彻底不回家了,夫妻之间说有感情?那是假的,只是印在同一张证件上的仇人罢了。
“妈,你想过离婚没?”江盼籽再次发问。
“想过,但是不可能。”
陈贵兰夹起块豆腐放进江盼籽的碗里。
“为什么不可能呢?妈妈和他在一起过的又不幸福,离开了他我们母女俩的日子难道会过不下去吗?”
江盼籽心里也清楚离婚很难,在那个年代,离婚是很丢面子的事。
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孩子没了爹或孩子没了娘,什么有了后爹就有后娘,或者有了后娘就有回爹,众说纷纭。
所以那个年代的离婚率极低,很多都是打打闹闹一辈子,拼拼凑凑过一生,等到老了就成了老伴了。
“我们离了,那你怎么办?被人指指点点一辈子说是“野孩子”?妈不愿意。”
“我要是离了婚,别人会怎么看待我们母女呢?若我是个男子还好说,可偏偏我是个女子,从古至今,女人背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陈贵兰说的也不无道理,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家庭领域,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男尊女卑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
若是女人离了婚,所有人都只会觉得是她的问题!想入非非,若男人离了婚,只会觉得他是值得同情的人,又继续给他介绍新妻子。
江盼籽该如何告诉她,再过几十年后的今天,女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拥有自己的个人魅力,这都是后话。
现在是说不通的,不过她又有几分庆幸,陈贵兰并没有完全被这套理论循化,她想过离婚,这就比许多在婚姻围城中困着出不去的好太多了。
接受程度会越来越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反正,妈要是离婚,我不反对我全力支持,我永远跟着妈妈,妈幸福我就幸福。””女儿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刺痛了她的心。
“妮儿就是妈的幸福。”
母女俩继续吃饭,吃完饭收拾碗筷洗碗,这平常不能在平常的时刻,是江盼籽心中的小确幸。
“妈,以后你去镇上摆个摊开过早摊好不好。”
过早是湖北的说法,江盼籽是湖北人。
“行啊,妈也考虑过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