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最重要的文化遗产(1 / 2)

加入书签

“这是因为燕赵降雨稀少,冬季漫长严酷,农业生产艰苦,作物收获甚少,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生存下去,只能拼尽全力求得温饱。”

“因此纷争不断,争夺的是水源和田地,而这个地方处于边境,时有蛮夷侵犯。”

“正因为此,燕赵地区的民风好武。唯有武艺出众、重义守信之人,能够团结村民们求存下去。”

“并不是燕赵之人天性强悍,实为恶劣的环境所迫。”

“此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若论及江南之地,亦同样适用此理。”

“江南一带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故而粮食产出丰富,百姓谋生方式多样,竞争程度不及北方强烈,或是说竞争形式有所不同。”

“人们可以养蚕、纺织、工作,并赚取钱财供儿女读书学习。”

“儿女学有所成考取功名后步入仕途,再将资源回馈给故里,这样形成一种正向循环,从而促使当地的学术文化繁荣发展,出现更多的人才。”

“890因此,在江南之地,武技出众的人反而不如学者受人推崇。”

“无论大小地域,无论是村落还是国度,实际上都遵照着适者生存的原则默默运转。”

“我认为这便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如今对你们而言,理解这一点或许稍显艰难。”

“只需谨记:社会达尔文主义实质即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八字原则即可。”

“说到此,前期关于海权理论的介绍基本告一段落。”

朱航谈兴未尽,已然口干舌燥,而朱棣早入迷境,迅速为他续上一杯热茶。

朱棣面上仍挂着震惊的神情:“这仅仅是最前面的部分?”

“没想到海权理论竟如此深奥庞杂?”

须知朱航从大陆权力兴起说起,至其没落再到海上权利崛起,

其间还论及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民俗风尚,并进一步阐发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概念。

这些论述涉猎广博,远较古代先哲所谓的精微深奥之辞更为实际有效。

朱棣意识到自己需要花长时间来消化理解。

一旦领悟透彻,他认为至少可以将燕地管理得更加井然有序。然而朱航面带微笑解释道:“的确,海上权力的扩展不只是为了开拓疆土,更是追求之后带来的收益。”

“因此接下来的内容,将是海权时代独有的……殖民主义理论。”

“目前可能还不清楚什么是殖民,这并不打紧。只要铭记,所有财富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所创造的。”

“为了最大限度获取被统治区域的资源财富,我们不能采用人口迁出的方式,”

“而是研究采取哪些措施能够使我们的利益达到最大。”

显然,朱航并不幻想实现全人类和平共生的伟大目标。事实上,如果条件允许,他更倾向于汉族人能够繁衍生息至数十亿人,占据全世界。

不过,这只是美好的设想。就在这一刹那——

禅房外的朱和尚听完后眉头紧锁:“这似乎有点过于仁慈了。”

根据古训,不同族群之人,其心必异。

回忆起过去的蒙古侵略者曾犯下无数罪行。但朱和尚认为这也是常态,

因当华夏民族强势时期,外族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非我族之人难以为信。

华夏民族之所以能够掌控广袤的土地,并非依靠和谐共处,而是通过连绵的战争与杀伐。

然而,朱航提出的治理思路却显得与朱和尚所认可的理念不同,这让后者颇感不满。

在禅房里的朱棣此刻心里也泛起了波澜,他听到弟弟这番言论,不由轻轻一怔:“兄弟,你这样,会不会显得过于心慈手软?”

“对于这些不开化的民族,怎能手下留情?”

“你不杀他,他就可能杀你!”

朱航却反问道:

“当初周朝立国时,领地也不算宽广,周围还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面环伺。”

“现如今他们又在哪里?”

这个问题让朱棣一时间语塞,陷入了一阵思考… 是啊,那些曾经令周朝诸侯头痛不已的外族,现在究竟消失到了何处?他们仿佛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无声无息地蒸发了。

“难道都被先祖剿灭了不成?”

朱棣自言自语道。

朱航则严肃起来:“我在此想分享一个观点。”

“这涉及我们华夏文明的先进程度。”

“我刚刚提到过,华夏因为历次登上过权力的顶峰,使得我们的资源丰富。”

“这为封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然而,那些所谓的蛮夷仍停留在原始的部落社会,实行的是落后的奴隶制度。”

“文明等级高的一方对低级文明实际上有一种降维打击的效果。”

“当高级文明遇到低级文明时,后者的命运往往已定。”

“即被高级文明吸纳,逐步转化为其组成部分。”

“这种现象历史上屡见不鲜。”

“比如,我们现在坐的椅子,在远古时期人们习惯席地跪坐,直到春秋、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