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稳固根基(1 / 4)
“你这孩子还真难伺候。”
朱和尚冷冷哼了一声,起身离开,走到门口还不放心地提醒道:“别胡来,乖乖待在这里,哪儿都不能去!”
说着,正欲出门,却看到朱棣在一边低声跟朱航说什么,脸色立即变得阴沉,一把拽住朱棣的耳朵把他拉走了。
马车上,朱和尚面色凝重,一言不发,显然是对刚才在屋内听闻的话语还在深思熟虑。
朱标轻叹一口气,劝解道:“父皇,哥哥的那些话毕竟只是猜测,未必会发生。”
朱棣也忙在旁附和:“对啊对啊,父皇,瞧瞧我这般模样,像是能够登上龙椅的材料吗?”
朱和尚狠狠瞪了他一眼,令朱棣尴尬地住了口。
随后,朱和尚长舒一口气,缓缓说道:“栋儿说得没错。”
“说到底,我还是个农民出身,所作所为与村里那些突然发家的暴发户没什么两样,是我的问题。”
“害了我的子孙。”
“父皇不要这样说,是我们这些子孙不成才,愧对您的栽培!”
朱标连忙安慰道。
朱和尚勉强一笑,说:“咱们先回去,回宫看看孩子们吧。”
“看看他们是否真如栋儿所说的那么不成器。”
这些年,他在管教儿子方面过于严格,而在孙子的管教上却显得太过宽容了。
他意识到应该以选拔储君的标准来看待和了解他的孙辈们。
车厢里充满了沉闷的气息。
朱棣眼神四处游移,心里回想起临别时从朱航那里得到的言语。
自己曾问他,应该如何判断朱棣是否会谋逆。
朱航的答案很简单。
看是否有人在背后怂恿他,他还特别提到,如今的大明高僧实在不够安分。
是让自己防着和尚?
真 ,到底是哪个和尚这么大胆!
不多时。
一群人便回到了皇宫。
这次,朱和尚等人并没有前往奉天殿,只是命令宫女服侍着马皇后歇息。
他自己则带着朱棣和朱标,来到东宫。
这里设有一个学堂,专门为皇孙设立的宫廷私塾。
此刻,只见一位二十多岁,温文尔雅的年轻人正在讲授课程。
堂下只有四岁的朱允炆独坐。
而皇太孙朱雄英近期身体不佳,常请病假。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听至此处,朱和尚不由蹙眉,大步入内。
见其进来,堂上的三人均立即行礼。
“孙儿参见祖父皇帝。”
“学生拜见圣上。”
“你是谁?”
朱和尚望向那个年轻学者问道:“宋濂呢?”
平时,皇孙们的课皆是由号称当代第一儒学宗师的宋濂亲自教导。
年轻学者恭敬答道:“回禀圣上,我是方孝孺,是宋老先生的学生,因为师父有事在身,我今天代为授课。”
朱和尚点点头,扫了一眼桌上书本,眉头紧锁:
“朕不是吩咐过,多读《东京梦华录》,以及历代水文、天文著作和地理志胜,为什么还摆满四书五经?”
“回圣上,老师认为儒家典籍是治国之本,其他杂书可留待课后由皇孙自修,非全然禁绝。”
“他是这样认为的?”
朱和尚一听勃然大怒:“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是朕吗?”
“居然敢违背朕的旨意!”
方孝孺被吓得连忙跪地谢罪:“臣知错,但家师多年来以此方式教学,从未有过差错。”
“朕难道就没有过失?”
朱和尚猛地拍了一下桌子,转向朱允炆,手指朱棣道:“那你告诉我,如果你叔叔要谋反,你身为皇帝将如何应对?!”
朱棣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父皇,您能不能换个例子?
我这是得罪了谁?
“我,我……”
朱允炆只有四、五岁,已经被吓得愣住。
朱和尚则依然盯着他,尽管他不期望这个小孙儿能有什么有价值的回应。
但是俗话说,“三岁看大”
,现在的表现已能看出他性格的大致倾向。朱允炆不解,为何一贯慈祥的祖父皇上今日竟如此严苛,无助地向方孝孺求助:“我、我遵照先生的意思,让我怎样做我就怎样做……”
朱标叹了一口气。朱棣则表情阴沉。
这不就意味着自己没活路了吗?
然而,朱和尚面色沉重,紧皱眉头问道:“本是在询问你自己的看法,而非先生。你心中如何打算,就应如何行事。”
“我我我……”
朱允炆支吾着:“他是我的叔叔,无论如何,我不能下狠手对付亲人。”
朱和尚的脸色稍微放松了些,尽管显得固执,但这至少体现了人情味与可贵的品质。“说下去。”
“若杀了他,我将背负极大的骂名。大家必指责我为暴君,这我绝不愿承担。”
朱允炆接着说到。
朱和尚惊讶不已:“他欲夺你皇位,在战场相遇时难道你还不会动手?”
“声名为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