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请赐教。(1 / 4)

加入书签

“臣没有胡扯!”

李善长顶着巨大的压力快速回应,“所说的那种主义,我一听就知晓,实为极端政策。”

“说得明白些,那就是秦国的农战之策。”

他解释道,“秦国通过设置二十等级的军爵体系激励作战热情,功臣能够一跃成为彻侯,几乎是平步青云。”

“这样的策使得秦国举国上下的将士都渴望战争,并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如今此人提出的主张,原理相同,只是将爵位变成了实际的利益补偿。”

“但难道我们这些人真的是徒有虚名、无能之辈,竟无法想到这样的方案?”

“当然不是!”

说到此处,李善长锐利的眼神直视朱和尚,

“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一政策的好处与弊端同样显著,甚至可能导致如秦国一般二世即亡的局面。”

朱和尚皱眉点头,“的确,始皇已经用事实证明农战可以富国强兵。那么,这个所谓的‘主义’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

李善长连忙回答:“陛下的看法没错,而这正是它令人困惑之处。”

“所谓农战之策,归根结底是要将全国改组为庞大的军事体制。”

他停顿了一下,“但这同时也是它的最大漏洞。陛下试想,一旦战争停止,这支强大的军队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他的话语令全场官员陷入沉思。

而李善长随着话语渐次加重,脸色愈显严峻:“由此观之,臣认为,该策略隐含严重的漏洞。”

“不论是耕战模式或是所称的帝国主义,皆属于典型的军事体系,适战则兴,战止则忧,内需治理纷繁复杂。”

“纵观我朝,不乏名将及后勤专才,偏偏缺乏安邦抚民之士,导致秦国末年只得靠高压法制约束百姓,而非真治之。”

“压势愈重,反弹愈烈,随之而来即陈胜、吴广的 之势!”

言语终,气氛紧绷。

朱和尚亦皱眉凝神,尽管面容依旧带有寒意,相比初始时已有所缓和。

目光转向李善长,“你是说,实施此举,将致民愤?&34;

“臣不敢妄下定论是否至民愤!但民心动荡在所难免。”

李善长直言道:“究其根本,在此主义实则是通过境外掠夺补益本国人民。”

“与耕战逻辑如出一辙。”

“一旦我朝无法继续海外获取资源,民乱将无可避免,尤其那些依战争谋生者,恐将面临生计问题……”

“况且若对比终极威胁,上述一切还算微不足道。”

说到此处。

他的面色更为严厉,对着朱和尚正言:“上知天下,没有永远的不败之师。”

“倘若有朝一日军队战败,该如何应对?”

“那将使前期积累的问题迅速显现,乃至招致诸国联合反击,陷我国于永无休止的冲突之中……”

“《孙子兵法》曰,‘战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非虚言也。”

“臣斗胆问陛下,可曾确信我军能屡战不败?”

话音一落。

李善长神情凛然,正气盈胸。

朱标也沉吟良久,点头认同:“这确实是有道理的……”

于是李善长大叹一口气说道:“在此之前,听那提议者言语放肆,谈吐间似乎总觉不妥。”

“臣担忧其误导圣上,故令私下去侦查此人的来历背景。”

“如今看来,果证我初时预感!”

“此人实为居心叵测的小人!”

“若彼不知耕战策背后之弊,则表明其愚蠢且贪婪;若洞悉其中要害却仍推崇,则更为险恶,企图动摇社稷危及人民安宁!”

“无论哪一情形,皆说明此人才不足任!”

“恳请陛下,务必详查其本末,切勿为其表象所惑!”

此言论落,

场中的气氛骤然变化,

众臣闻之皆心下一凛,不少人心生敬意地投向李善长。

最初他们听说那所谓的帝国主义时,皆感到其理论与儒学理念背道而驰,然而却找不出反驳的有力点。

李善长竟能擅自对其进行秘密调查,行为大胆得超出常规。

他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该方案批驳得无以复加,这种洞察力

瞬间让提策者黯然失色……

加之其调查之举反而彰显了他的忠贞与智慧,

显然他在为陛下考虑,愿意冒犯上怒也坚决查明 。

胡惟庸连忙表态,

“启禀陛下,实际上调查之事由臣一手操办,与韩国公开关系不大,如若您要降罚,请责备臣本人!”

“但微臣同样认同韩国公的看法,希望陛下三思后行。”

剩余的淮西有功之臣及众大臣目睹情形后,皆附和道:“陛下,我等也认为帝制之路不适合,望陛下慎重决定。”

即便是茹太素担心朱和尚会忽略劝告而导致国家走向危险境地,也打算发言劝谏。

但他本能地瞥了一眼刘伯温,只见对方面色平静无波。

他稍一迟疑,原本要说的话突然被咽回腹中,没有吐露一字。

“陛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