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忠言劝谏(1 / 4)

加入书签

此刻……

另一边的情景。

刘伯温出宫后,和李善长等人笑容满面道别,随后与茹太素同坐一乘,缓行车中。

茹太素一上车,就有许多话似乎想要倾诉。

刘伯温则微笑着问他:“难道你想知道我今天在朝廷上为什么一句话也没说?”

茹太素叹了一口气,答道:“陛下的最后一番话显然是对你说的,大家心里都清楚。”

“通常你不发言还好理解,但今日涉及的是关于重大改革的讨论,这样的情况让你显得过于低调,会让淮西集团的人更加得意忘形……”

实际上,茹太素既非淮西出身也非浙东人,他在朝廷中算是一个孤立无依的大臣。

他平时一直保持着公平正直的形象,从不向权势低头。

别人都是见风使舵,谁占上风就支持谁,

而他是逆水行舟,总是在劣势方给予援手,目的只为防止任何一家独揽大权!

现在他也感到为刘伯温担忧。

然而,刘伯温摇了摇头回答:“我只是觉得有些事情看不透彻罢了。”

“看不透彻?”

茹太素一怔,疑惑地问道,“对于解决兼并的土地问题,李公都已经想到了办法,你还有什么疑惑?”

“韩公可能太轻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轻视了提出问题的人物。”

“什么?什么意思?”

茹太素一头雾水。

“令我困惑的,并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本身,而是那个提问题的人。”

刘伯温望向窗外,眼神中带着几分思索。

“你注意到没有?奏折上的观点与传统儒学有着明显的差异。整篇文章不谈‘仁’,只是直截了当地分析问题是怎样,为什么要这样,以及具体如何操作。”

“简明、准确、直指要害。每一句话都说的是国家存亡的道理,每一页都在剖析现实中的利益纠葛。”

“这已经超出传统的任何一种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茹太素愣住了:“那么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派呢?”

刘伯温眯起眼睛,缓慢开口:

“或许可以称为杨朱学派,或是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屠龙术。”

一语既出,茹太素如遭雷击。恰逢马车颠簸,他险些倒在地上。

急忙推开窗户,确认四周无人注意他们。

这才稍微缓过神来,对刘伯温说:“刘公,这话断不可随便提及啊!”

“屠龙术,这种话语哪里是大臣可以说出口的?即使是像我和您这样的重要官员,也无法承受这个罪名啊!”

刘伯温叹了口气:“确实,这名称连提起都困难,难怪这套学说会渐渐销声匿迹……”

“那就先称其为杨朱学派吧。”

“我也知道这一点。”

茹太素这才松了口气,但仍疑惑地问道,“‘为了国家的利益宁愿失去自己的东西’这种说法,难道不被视为邪说吗?”

杨朱学派起源于战国时代,

创立者包括杨子、告子、子华子……

虽然这些人名不为常人所熟知,但如果提到庄子或荀子,则会更有名一些。

道家圣贤庄子曾受到其学说的影响;儒家大师荀子则是杨朱学派的最大对手之一。

至于为何杨朱学派最终消失,正是因为儒学日益强盛,逐渐把这一派理论完全清除于世。

这场清除彻底而全面。

整洁程度堪比儒家之士,鲜少有人知晓这个学说的存在。

更加罕有人能够理解这门学说究竟为何与儒家势同水火。

即便是学识广博如茹太素,对于“损一毫而利于天,我不为之”

这样的论调,也只能有个大致的了解。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毕竟在儒家看来,任何反对他们的人必然是错误的,如果发现错的是自己,那么错误必定出自他人。

不过现在,刘伯温苦笑着道出了另一种见解:

“问题并不在于杨朱已经被铲除,而是杨朱根本就没打算和儒家斗争,这种对抗本就不符合杨朱一派的核心观念。”

“杨朱的传人研习屠龙技术,并且关注利害之处。”

“在他们眼里,与儒家争斗又能获得什么呢?何必要耗费精力去对抗儒家,夺取治国的大权呢?”

“他们的每一步行动,考虑的都是个人利益而非公众福利。”

“行事原则是‘我行我素’,即便掌握了足以颠覆国家的技能,却不愿意过多干预世俗之事,除非他们自己的传承者主动采取行动,世间人才能看到屠龙技术的真实面貌。”

此话令茹太素大为震惊,屠龙术竟能如此恐怖以至于颠覆国家。

刘伯温叹息道:“你仔细想想,假如提出土地兼并观点的人心中藏有险恶的动机,故意促使土地集中的进程,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听到这番言论,茹太素惊得冷汗直冒。

显然,这一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

接着,他焦急万分地问:“那您为什么还不将此事上报陛下呢?那个屠龙术的传人才是最大的危险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