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 / 2)
第二天。
天机子对三少爷道:“我们这派源出道家,却并非道家,二百年前开派祖师阳明公,龙场悟道,始创归心派,道家讲出世,清静无为,归心派讲入世,经学致用,治国安邦,经世救民。祖师守仁公是大明中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军事家。也是二百年来唯一证得大道飞升之人,之后就是南海神尼前辈,半只脚已踏进飞升之境。
归心派起源于明代中后期,祖师是在思想上深受儒家和佛家影响,同时又融合了道家和庄子思想,形成的独特心派思想体系。
归心派核心即是如下感悟。
心即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圣人之道,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心即理可以说是心派的逻辑,打破了程朱理学中“天理”的绝对权威,把人的本心放在了中心位置。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行合一强调了人的知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致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准则,这个绝对准则人人皆有,先天内在于心。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就要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修身立志:归心派强调修身立志、锻炼人格、敢于担当的精神。立志要趁早,志向要远大光明,志向一旦树立必须要全力以赴,绝不能半途而废。
事上磨练:“事上磨练”的道德修养方法,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才能有益。这一理念对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人们保持本心的澄明,不生妄念,并将良知扩充到事事物物上去。
知行相益:归心派中的“知行合一”要求即知即行从而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知行相称从而知行相益。这一理念鼓励人们注重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实现知识的价值。
“格物致知”:中的“格”意为推究,“致”意为求得,所以整体意思就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要实现“格物致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观察事物:要获得知识,首先需要观察周围的事物,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等等。观察要全面、细致、深入,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和规
思考分析:观察事物之后,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找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进行反思和修正,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实践验证:格物致知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究,更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通过亲身实践,可以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实践过程中,需要勇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寻找新的知识和智慧
积累总结: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实践,人们可以逐渐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这时,需要进行总结和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需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格物致知”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更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三少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所有的知识被打烂,被重建,被升华……,他终于理师父的这番苦心,六十年的坚守,无非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拯救万民!
而非愚忠,亦非执着。
三少爷苦思冥想后,心中的那盏灯渐渐明亮。
第三天,三少爷请示师父:何时启程,前往何处?因为明已亡,不是亡在后金,是亡在大明内部,万千活不下去的百姓之手。师父使命已经完成,虽逆天改命,然天不遂人愿!
天机子微笑不语,反让三少爷近前盘膝坐下,才道:“为师有徒如你,甚是高兴,我一生所学,武功其次,纵横之学,周易之算才引也为傲,今已倾囊相授,今师父再授你武功,不枉咱们师徒一场,你抱元守一,气归丹田”。
三少爷不明所以,只得依吩咐调整内息,归丹田,入气海,天机子抬手抚住三少爷头顶百会穴,三少爷只觉一股暖洋洋的真气入体而来,四肢百骸舒畅无比,
渐渐的体内真气开始沸腾起来,沿任督二脉循环冲撞。一柱香过去,只见在幽静的山谷中,月光如水,洒落在天机子和三少爷的身上,为他们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圣洁的光辉。天机子盘膝而坐,面容慈祥而庄重,双眼紧闭,仿佛在进行着一场古老而神圣的仪式。他的再次双手轻轻抬起,掌心对准了三少爷的背心,那双手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力量。
三少爷盘坐在天机子的面前,身体微微颤抖,他的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不安。他知道,这将是改变他命运的一刻,他已经无法拒绝师父的一片苦心,传功一旦开始就没有办法停下来,天机子的八十余年内力真气,将如洪水般涌入他的身体。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准备迎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