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查无此人(1 / 2)
长安 安义坊
原本兴高采烈的南家姐弟,此刻蔫头耷脑。
昨日姐弟俩便抵达长安,结果被告知,北城的光化门只出不进,眼瞅余晖落日,俩人便在城外的雪坳里饥寒交迫地挨了一晚。
起早围着外城绕了大半圈,又是快到落日时分才由南城的安化门进城。
俩人在靠近南城墙的安义坊寻了个破落的旅店暂时歇脚,找人一问,懵了,长安竟有108坊。
叔翁早年的信件,因时日太久,有些字迹已泛黄不清,落款显示是永坊,但就永字开头的就有十数处。
分别为,西市的永和坊、永平坊、永安坊、永阳坊、永达坊;
东市的永乐坊、永昌坊、永嘉坊、永兴坊、永宁坊、永崇坊。
可气的是这些坊分散在偌大长安城的各个角落。
俩人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良久后,南过儿缓缓开口,
“阿姊,这个时代也没有地图,咱要是一家家的找下去,估计到弹尽粮绝也寻不到叔翁,阿耶给你讲过叔翁的事吗?你回忆回忆~”
南莹儿挠了挠头,小脑瓜左偏一下,右扭一下,
“只是听闻叔翁曾做过前朝县丞,后在长安经商。”
“为啥好好的官不做要经商,腐败啦?”,南过儿不解地问。
“休得胡言!阿翁说是受琐事牵连。具体如何,未曾细说。再说改朝换代,不做官也是正常。”
南过儿一拍脑门,
“也对哈,都改朝换代了。不过大唐好像延续了前隋的建制,阿姊,你记得叔翁的衙门不?”
“不晓得!只知在长安城~”,南莹儿摇摇头。
“这长安城就两个县,长安县和万年县,这样吧,咱们明日先去探听一下,看看有什么记录留下不。”
“唉,也只能如此!”
“阿姊,别唉声叹气,即便寻不到叔翁,还有过儿呢!反正咱也决定,以后就在这长安城安身立命!”
南过儿用力拍了拍莹儿的肩膀~
~~~
“官爷,您就通融通融,让小的找个书记官老爷问询一下吧,小的姐弟俩不远千里来投亲,可怜可怜吧!”
万年县,县衙前,南过儿低声下气地向看门的吏目表达自己来意。
“小子,不是某不通融,你找前朝的官,来本朝问,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这要是放你进去,老爷们就能判你个扰乱公堂之罪,你这小身板可扛得住杖责?”
“什么,要杖责!”,
南过儿听闻,迅速往后退了两步,这古代怎么动不动就杖责?
“小子,某也是为你好,你去坊间慢慢找寻吧,可以备些薄礼拜访一下坊正,各家坊正都是祖居长安之人,想来能对你有所帮助!”
“小子,谢过官爷!”
还备薄礼,你看我们拿的出来不,一两家还好,十几家,送得起?吏目的建议不错,但不合实际~
“阿姊,再往长安县衙寻寻!”,南过儿摇了摇头,拉起莹儿的手~
~~~
到衙门点完卯,正欲去茶楼听书的长安县书记官郑值,抬脚便看到衙门口有一少年,比比划划在跟吏目说着什么,一边说还一边擦拭眼角~
凑上前去,听了个七七八八~
“小郎君,你过来,跟本官说说,想找的人,姓甚名谁,前朝何年做的县丞?”,郑值向那少年招了招手~
郑值,出身山东郑氏,人如其名,但在家族眼中是个废柴。
当年家族大力培养,结果这郑值,做事眼里揉不进沙子,在几件差事上驳了上官面子,以至考核从未评优。
渐渐就失去了升迁的机会,家族便也放弃了对他的投资,郑值到也乐得如此。
每天就是上班点卯,在公事房喝喝茶聊聊天,到点打卡回府,逍遥度日。
虽改朝换代,因其品阶不高,倒也落了个平稳过渡。
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只等时日一到,便可致仕回家。
“回老爷的话,小子叔翁姓李,名鼎,赵郡李氏族人,前朝官职为县丞。
因小子阿翁定居兰州,仅有书信往来,故小子不知叔翁何年为官,何年辞官~”
“如此说来,你只知你家叔翁姓名,不知其他信息?”郑值皱了皱眉。
“回老爷的话,确实如此,小子只知叔翁辞官之后,又回长安经商,别的一概不知~”
“那你可知你家叔翁,今年几何?”
“回老爷的话,该是接近古稀~”
“嘶,这么推算,应是前朝文帝时期。你二人,在府衙门口等本官,本官去查一查旧历,看有无此人信息”。
这郑值是真办事儿啊,都打卡下班了,还能为群众,啊呸,口误,还能为远道而来的异乡姐弟排忧解难,好官!
“小子(民女)谢大人!”姐弟俩齐齐向郑值躬身一礼。
郑值摆摆手,转身走进府衙。
“阿姊,你在这等着,我去买些糕点!”南过儿向莹儿说道,
“二郎饿了?”莹儿一脸不解,
“别问了,回头给你解释!”说罢一溜烟小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