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洪圣大王(2 / 2)

加入书签

待会给洪圣大王挪窝。

挪神像,是祭祀海神非常重要的习俗。

把神像从神坛挪下来,用蓍草占卜凶吉,以龟甲测算黄道吉日的时间,大小伙抬神像围着要出海的船走三圈。

据说可以驱散海里的妖魔,超度海难无法投胎的亡灵。

祭祀的过程相当复杂。

三跪九叩,喝鸡血酒,是免不了的。

有些祭词,和巴蜀袍哥的切口差不多,我听得云里雾里,可能是翻海神猴创造的隐语,现在基本淘汰了。

洪圣大王,在沿海地区信仰极广,传说为大海之神,能度

百厄。

遇见海难落水的渔民,大都尸骨无存,为鱼虾分食。亲人以将其生前衣物,压在洪圣大王庙的台阶下,算是衣冠冢,可以超度往生。

靠海吃海的人,大多丧命于海中,对洪圣大王的供奉极为看重。

上古时,大海的海神叫禺强。人头蛇身,有数百里长,身体环绕着大海,脑袋朝着归墟吐气。

禺强珥两黄蛇,践两黄蛇,最初的祭祀可能和太阳烛照太阴幽荧有关,属于母系氏族的文化遗留。

周穆王灭西王母国后,禺强这类的海神就被逐渐遗忘。渔民祭洪圣大王的传统,源于唐代初年。

成王村的这座洪圣大王庙,年代是最早的,始建于唐代宗时。

神坛上的洪圣大王,不太像人。它身材干瘪,皮肤发黑,脸颊朝内凹陷,像古墓脱水的尸体,看着有些邪性。

村民把盖在神像上的红布揭开时,我被神像诡异的面孔吓到。

说是神仙,和古墓的粽子差不多。泥胎的造型隐隐透着股死气,看着非常渗人。

达莱告诉我,洪圣大王本来就不是人。

唐代初年,大海深处,冲上来一具古老的棺木。

沿海渔民打开棺椁,棺内仰面躺着一具古尸。穿着上古的鸟羽玄袍,怀里抱着玉璧,尸体容颜不腐,皮肉尚存。

古尸睡卧棺中,胡须飘飘洒洒,看起来随时可能苏醒。

乡间愚夫愚妇,认为棺内不腐的古尸是海外成仙的圣人,就把尸体抬到村中祭祀。

当晚,村中的鸡鸭牲畜全部死绝,血液干涸变成一张皮子。

等村民赶到安置尸体的房间,发现穿着鸟羽的古尸已经坐起来,口吐人言,举止神态与活人完全相同。

古尸自称是上古出海求仙的方士,见沿海渔民生活坚苦,特意前来救助乡民。

十里八乡的人听见消息,赶来拜见,尊古尸为洪圣大

王。

尸体就在村中住下,教导渔民生产,沟通商贸,兴修水利,设置天文。沿海渔民因此生活富裕,盗贼不敢侵害。

洪圣大王在村中住了百年,容颜不老,还是和原来一样,以前见过他的人都老死了。

当时的皇帝听了洪圣大王的传说,派遣使臣请它入京。

找到洪圣大王的当晚,天空电闪雷鸣,隐隐有蛟龙伏动,大海也掀起百年难遇的狂澜,摧毁了沿海堤坝。

洪圣大王自知大限将近,吩咐左右设下法坛青灯。

狂风之后,洪圣大王的肉身化为一滩清水,只有当年的鸟羽玄袍尚存,里面沾着几片鱼鳞。

乡民认为洪圣大王功德圆满,定然是飞升登天了,因此设庙祭祀。

唐僖宗时,仅北方沿海一省,有洪圣大王庙三百多座,可见香火之盛,由来已久。

至宋代,多改洪圣大王庙为天后庙,祭祀妈祖,香火就逐渐冷落,只有成王村还保持着太牢这样隆重的祭礼。

羊常在那操持仪式,翻海神猴对这些很看中。

靠海吃饭的人,对大海都有一种感恩和畏惧在里面。渔民的先辈,大多葬身鱼腹,埋在海浪波涛下。

一个神婆模样的人,往火盆丢牛骨头。

等骨头烧裂了,用冷水冲刷,数牛骨上面的裂纹来占卜出海的吉凶。

我和青八子耐心等繁琐的仪式结束。

神婆占卜完,说不吉利,就用蓍草继续占卜,还是不吉利。

这下,附近羊常的伙计们炸锅了。他们都是即将出海的成员,遇见两次不吉利,还能出海吗?

“继续祭,再占一次。”羊常铁青着脸,那神婆被吓到,没有占卜三次的例子。

看羊常那副表情,神婆又拿铜钱和龟壳占卜。

我蹲在门外头看,心说这老太婆收钱了不办事。所谓占卜,就是买个心理安慰,你倒是说大吉大利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