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百官弹劾,皇相之争(1 / 2)
枣阳距离王都大概三百里之遥。
来时林安忧心忡忡,根本无心观沿途风景,但现在枣阳城的局势已然趋于稳定,所以他心情十分舒畅,此行总算不负所托,古人之策的确是好使。
而早在一天之前,沐凌雪便以加急密信禀告皇甫汐月,林安要回去,若是途中无意外,两日之后便可抵达皇城。
信中,沐凌雪说林安此番回去是为了当面向陛下解释他在枣阳城的所作所为。
心思单纯的沐凌雪哪里会想到这只是林安冠冕堂皇的托词,其真实想法是为了试探皇甫汐月的态度。
女人善变。
一把御赐的佩剑未必能保他周全,还是多留个心眼为妙。
此番回太极殿述职,只要他察觉到皇甫汐月对自己有杀心,二话不说,立马开溜。
呆在枣阳城的这段时间,林安的心思并非全在赈灾之上,他也在通过书籍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此际天下三分。
大夏、大虞、大齐呈三足鼎立之势,边荒贫瘠之地有大大小小的部族报团取暖,他们虽善骑善射,却不足为虑。
林安已经想好了,倘若皇甫汐月心胸狭隘,卸磨杀驴,他就去大虞,据说大虞之君广开言路,求贤若渴,不失为一个明君。
皇城,太极殿。
今日的早朝似乎不太一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
以丞相胡庸为为首的江南文阀对林安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胡庸为更是以百官上书之名炮制出林安的三十条罪状,状状触目惊心。
此人先前从未说林安半句坏话,却不想一说便是雷霆万钧,铁证凿凿,他显然是要一举干翻林安,让其翻不了身。
“宣国是参事,代枣阳知县林安进殿。”
手握浮尘的太监站在皇甫汐月身边对着殿外高声疾呼,声尖调高,就是中气不足。
林安自殿外漫步而来,不徐不疾,泰然自若。
群臣纷纷将目光投向他,表情不尽相同。
皇甫汐月凤仪威严,只见她高高的坐在龙椅之上,面无表情的看着坦然走进大殿的林安。
此时,她的内心极为不平静。
不得不承认,林安是个难得一遇的人才,但更是惹祸精。
短短几日,朝中大臣两次集体参奏于他,上次被她挡了回去,这次更加凶险猛烈,只因领头的是丞相胡庸为。
皇甫汐月对胡庸为这个丞相颇为微词,此人虽颇具治国能力,却隐隐有结党营私之嫌。
尤其是最近半年,有不少人参奏此事,后来都销声匿迹,不再言语,甚至有两人因贪赃枉法被削官罢职,流放边疆。
如今看来,这两人虽然屁股不干净,可是被抓也绝对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臣枣阳城代知县林安拜见陛下,女帝万古无疆。”
林安微微躬身,不卑不亢的对着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的皇甫汐月说道。
“朕听说了,枣阳城的粮价在你的治理下已经降至我大夏最低,百姓对你称赞有加,灾民少有饿死,此番你功不可没。”
皇甫汐月一锤定音,言明林安治理枣阳灾情有功,这就是在告诉胡庸为,弹劾林安不要太过分。
不管怎么样,林安是功大于过,若不是他临危受命,枣阳城恐怕已经乱了。
“陛下过赞了,身为臣子,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不敢居功。”
林安淡淡的说道。
“陛下,林安稳定枣阳城粮价有功不假,然而他罪过更大,不可不察。”
胡庸为迈步走出臣列,对着皇甫汐月说道,“陛下有所不知,臣最近收到了许多对其弹劾的奏折,共罗列出其罪状三十余条,条条皆是死罪。”
“昨日百官联名上奏,恳请今日早朝臣奏请陛下降罪于林安,功过不可相抵,况且其功微过大,绝不能放任自流,臣以为十分有道理,特把奏折交由陛下过目。”
胡庸为在这个时候拿出所谓的百官奏折,明显是在给皇甫汐月施压。
按照胡庸为所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思,这是群臣的意志。
百官上书,意义非同凡响。
如果皇甫汐月一言驳回,她之前树立的形象就彻底崩塌了,此事流传出去,还不知道要被好事者如何编排呢。
“呈上来与朕一阅。”
皇甫汐月面色一沉,倒不是因为所谓的林安罪大恶极,而是胡庸为此举令她心生愠怒。
她已经说了林安稳定枣阳城粮价有功,结果她前脚刚说完,胡庸为后脚便搞出来个什么百官上书,这何曾把她放在眼里。
不过皇甫汐月到底是女帝,心性城府都不一般,纵然怒火冲天,也没有显露出来。
胡庸为毕竟是丞相,弹劾林安又有理有据,她如何发怒。
太监顺阶而下,拿到奏折之后又返回皇甫汐月身边,将奏折小心翼翼的递到她手中。
在此期间,殿内死一般的寂静,压抑的气氛让人忐忑不已。
”都察院、大理寺、吏部、工部、禄亲王……”
皇甫汐月看着奏折上的名字,心中不由地冷笑连连。
胡庸为还真没有夸张,这份弹劾名单足有三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