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朝堂争辩,御史大夫吕征(1 / 2)

加入书签

咸阳,章台宫。

此宫建立在渭水南岸,由先帝建造而成。章台宫属于是大周最高政治皇宫,先帝就曾在此昼断狱,夜理书。接见宾客,召开议会,大摆宴席……几乎都在章台举行。

章台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千人,下可建五丈旗。是大周最为宏伟的宫殿,足足修了十余年才建成。

宫内庄严肃穆,低调奢华。地板是用墨玉铺设而成,还有上百根需数人合抱的负栋之柱。建筑主体色彩以黑为主,这是因为先帝认为大周是水德,故此尚黑。

文武百官分左右两侧,各自站好。实际上大周文武不分家,武将能提笔治理郡县,文臣也能佩剑上马。只是根据职位不同,加以区分。

右侧首位便是右丞相上官惊鸿,也就是上官雪的父亲。他严格来说并非大周人,出身于乾国。本为布衣小吏,后来不甘于平凡,便毅然决然地辞官,拜师于荀法。学了身治国之术后,就选择西行投奔大周。

彼时先帝刚刚掌权,正是用人之际。上官惊鸿与之促膝夜谈,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帮助先帝,一步步横扫诸国。

上官惊鸿相当的有远见,他认为大皇子和二皇子都不是明主。所以他假意与二皇子结交,实则是女帝这边的人。他顺利挑起大皇子和二皇子内斗,帮助女帝发动宣武门政变,还顺带扫清了左丞相这一政敌,彻底坐稳了右丞相的位置。

大周推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统领百官的左右丞相,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还有掌管军事的太尉。而大周以右为尊,右丞相是真正的百官之首,就连左丞相也只是他的副手而已。

姬舟走后,咸阳便由上官惊鸿坐镇。只是朝局复杂,还有宗室蠢蠢欲动。就算是上官惊鸿,也逐渐无法压制他们。特别是关中蝗灾后,越来越多的人要求面见女帝。

还好,姬舟回来了!

“镇北王到!”

“逍遥王到!”

谒者嘹亮的嗓音响起。

姬丹和姬舟分左右,同时走进殿内。他们现在是穿着官服,冠带齐全。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同时看向他们。

姬舟头戴玉冠,腰间佩剑。作为先帝临终前指名道姓的摄政王,他有着极高的职权,能够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先帝更是赐他宝剑,令他上斩皇子,下斩不臣。

宣武门政变时,就是姬舟手握宝剑冲在最前面,并且亲手斩了大皇子和二皇子。作为大周柱石,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皇帝。

“见过摄政王。”

“见过十王爷。”

“诸公无需多礼。”

姬舟拂袖挥手,环视群臣道:“本王虽然出巡数月,但关中的事也都有耳闻。关中蝗灾,饿殍千里。诸公不想着如何赈灾,反而是进宫逼迫陛下。”

“王爷此言谬矣!”

有朝臣踱步走出,冷然道:“此次蝗灾导致关中出无数灾民,事关重大。是谓关中危,则天下危。摄政王不在关中,自然需要陛下出来主持大局。然陛下久居宫中,不谙朝政。老夫身为御史大夫,自当上谏以策天子!”

他就是御史大夫,名为吕征,为大周三朝元老,爵至国公。他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当初能指着先帝的鼻子痛骂。就算先帝拔剑,他也丝毫不退缩。

吕征是直臣,也是谏臣。按理来说,他是很有希望能往上爬担任丞相的。只是因为他的性格太过刚直不阿,容易被人利用,所以这些年都没提拔。

他倒不是和大皇子一伙的,纯粹只是比较正直。他不支持任何一方,爱的也不是大周,而是这片江山社稷。不论谁当皇帝,他照样不会改变。想当初先帝还没登基,便是他手把手教的。先帝但凡偷懒,都会被他打手心。

如今已年过七旬,却依旧是精神抖擞。女帝自巡狩归来便久居深宫,至今都没现身。朝中大小事务都由摄政王姬舟负责,再传递消息给女帝。

吕征对此事相当不满,隔三岔五就写谏书。逼宫这事也是由他带头的,为此是长跪在宫门外。三天三夜啊,最后还是左右丞相强行把他抗走的。

姬舟嘴角抽了抽,就算是他面对这老匹夫也是一头的包。当初吕征也曾教过他,甚至还责罚过他。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是他私底下见了都要以师礼尊之。

“吕大夫言重了。”

“关中蝗灾,民不聊生。百姓饥苦,而陛下不理朝政,居于宫中不出。面对灾情,置之不理。如此昏庸,有何资格担任天下之主!”

“放肆!”

“你放肆!”吕征手握玉圭,寸步不让怒斥道:“尔身为摄政王,却不劝阻天子。反而是任由陛下久居深宫,而你则是趁机统揽大权。姬昌武,你是何居心?!”

昌武就是姬舟的字。

此刻他是涨红着脸,也是上头了。

被人如此抨击,任谁受得了?

上官惊鸿无奈走了出来,抬手劝阻道:“吕大夫勿要着急,不如先听王爷解释。此次就连逍遥王都难得回咸阳,想必是另有隐情。”

“汝无需在这当和事佬。”吕征也是脾气上来了,冷笑着道:“身为右丞相,你也是结党营私。是否这姬昌武许下什么好处,让你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