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沐浴在朝阳里的天子(1 / 2)
第441章沐浴在朝阳里的天子
东方的朝阳跃出地平线的那一霎那。
绚丽的光芒射在了大唐皇帝李治的身上。
沐浴,斋戒后的李治身着衮冕享受着第一缕阳光的照射。
李治的相貌从母,长得颇为秀气,从外表看与威严二字完全不相干,但穿上这一身至高无上的君王礼服,那股沉淀在华夏文化里的感觉,立刻就显现了出来。
尤其是在这阳光的沐浴下,那股说不上来的气势,真有大唐天子的气派。
陈青兕看着上首的李治,眼眸中闪过一丝佩服。
除了小刻之外,在太史局还有百刻制,天干地支计时法,六十点法等等,太史局将诸多计时法混合着用,然后根据天象,计算出最准确的时间。
陈青兕留意着诸国王、酋长与使者的表情,发现他们还沉浸在之前的震撼中,便如信徒一样,跟在步辇后边,徐徐登山。
陈青兕胸腔火热热的:如此景象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只有在险要的地方,方才下来走几步。
在这种场面下,李治也是满腔的雄心壮志,高念第一篇册封泰山檄文。
在他的印象里,时间的计算单位应该是时刻制与更点制混合计量。
至于陈青兕一众文武大臣还有诸国国王、四方酋长、使者自然没有这个待遇,皆是徒步而行。
因为他的存在,现在的大唐王朝是一個健康的新兴国家,威望之盛,远迈前朝。
在封禅大典的第一环,大唐天子在山脚祭台之上接受文武官员以及外邦国王使者的礼拜,在文武官员、四夷属国君王使者的众星捧月之下,以天下独一人的架势登泰山。
陈青兕意外之中又有一些得意,这就是华夏文明的底蕴。
阳光照在李治的十二旒冕上,闪闪生辉,方面跪伏着四方国王、酋长、使者,如此景象,正应对了王维的那一句诗。
而太阳永远是人类敬畏的存在。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此番封禅以封禅为先,陈青兕并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但辰时一刻二,却未曾接触过。
当然李治是不用自己走的,当年始皇帝封禅的时候,七十名博士商议着各种规则,什么步行登山以示虔诚什么的,始皇帝是听也不听,将众学者斥退,决定亲自驾车登上泰山顶进行封礼,并在山顶刻石以颂扬自己的功绩。
李治自不可能输于他们,也是乘着步辇而行。
陈青兕听的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就觉得那群老家伙在忽悠自己,而他又不懂,也拿不出证据,也就同意了他们定下的时间。
陈青兕原先有些不服,现在却是不得不服。
毕竟这只是小事,在陈青兕看来,辰时一刻二跟辰时三四刻,或是卯时六七刻没啥区别。
陈青兕的职能与他们没有任何接触往来,所以对于他们没有任何印象。
这个数字让自以为已经融入古代的陈青兕一头雾水。
想来也是,能够在有限的科技条件下,仅凭肉眼的观察,就能辨七曜,定二十八宿,写出黄道十二宫,五星相生相克的理论,制作出浑仪、日晷、水平仪等科研器具,哪能没有几把刷子?
太史局是大唐最不起眼的部门,里面都是一些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老学究。
迷信的甚至直接伏地而拜……
而是因为泰山极顶,被古人视为“直通上天”地方,在泰山之巅,可以于天上的先人经行对话。
出现这种情况,确有一定运气的成分,可全归为运气,陈青兕却是不信。
东方初升的太阳跟迎接李治登台一般……
他佩服的对象并非李治,而是华夏文化,太史局的那群老古董。
泰山只是一个平台……
大刻一般为十五分钟,特殊的时候是十二分钟,小刻更是精准,时间精确到了分钟。
但封禅之后,陈青兕提议进行一次大阅兵,向所有国王酋长以及诸国使者炫耀一下大唐的百胜劲旅,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何为差距。
大唐周边绝大部分的势力,几乎齐聚于此,他们看着朝阳开路的李治,看着那道有如被圣光附体的大唐天子,尽皆显露惊恐震撼之色。
细问才知道,这刻二的二是小刻,而他们常用的刻为大刻。
太史局在这关键时候冒了出来,定下了时间:辰时一刻二。
有始皇帝开了先河,后面的汉武帝、汉光武帝都是坐着车轿或步辇登山。
封泰山结束,李治开始了登山祭天之行。
至于更点制,精确性并不如时刻制,只是大晚上没有阳光,无法利用日晷辨别时间,便采用了更点制。以鼓声为更,钟声为点,让夜晚未眠之人知道大概的时间。
泰山封禅,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