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章 依然高超的技术(1 / 2)

加入书签

但这样的动作,对于制作菜肴的过程中,很显然是鸡肋般的存在。

有这个步骤,一些对火候比较严格的菜,就会达不到要求。

没有这个步骤,也没法快速进行调味。

而且厨师在带徒弟的时候,即使是站在身后最有利位置、负责配菜的徒弟,平时也没法清晰的看到自己师父究竟哪道菜到底用了多少调料。

最后只记得用了哪几种调料,用量的话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所以他们只能在平时私下里通过自己摸索学习,或者师父偶尔的指点,去掌握调味品的用量。

只能说大家平时都不动脑子,没有去研究过怎么解决或者改良这件事情。

就是一张窗户纸的问题,可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去戳破。

现在看到杨振兴的做法,一下子让他们打开了思维。

以后他们自己也学习这种方式的话,做菜起来更省力气,不需要因为调味做额外动作。

一些对火候要求高的菜,也不会为了调味,导致中间火候出现问题。

最让他们觉得不错的是。

以后这些工作都可以教给徒弟们去准备,他们只管掌勺做菜就可以了。

不用花多余力气去选择调味,徒弟们也能迅速学习掌握每道菜选择的调味种类和具体用量。

最后还能得到徒弟们更多的尊敬。

因为这样做,等同于做师父的愿意多教给他们东西,肯定要感恩戴德。

众人小声讨论间,杨振兴这边也即将进入收尾阶段。

见火候差不多了,端起锅轻轻晃动两下,手腕一翻,胳膊一送,整条鱼立刻飞了起来。

在空中一百八十度翻了个跟头,又被迎过来的铁锅,安安稳稳的接回锅里。

前面洁白的瓷砖,还有周围干净的灶台,没有哪怕一丁点酱汁洒出来的痕迹。

再次让周围围观的不少厨师连连发出惊叹。

大翻勺他们不是没见过,许多老师傅别说做鱼做豆腐了,十来斤的肘子都能翻过来。

那个个头可是快赶上脑袋大小了。

再加上铁锅本身的重量,难度究竟有多高,可想而知。

但是见过归见过,像杨振兴这样,能把动作做完,还如此干干净净的,就很少了。

都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他们可是清楚的明白,能做到这一点究竟有多难。

就好像一些有本事的大厨,看到一般厨师做菜,锅里火花满天飞,热热闹闹的好像看起来很厉害似的。

其实这就是手艺不到家的表现,是没有水平的表现。

平时炒菜冒火,只有加入料酒后,翻炒才会起锅。

没有加料酒,炒菜时起火,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锅里其实没有多少火,火都在锅外面,或者说锅的前沿。

引起这样情况的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油倒多了,一个是锅功不到家,把锅里的油颠出去了。

真正大师做菜,才不会这么花里胡哨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样会丢人,是基本功不到家的表现。

他们可丢不起这个人!

所以说,许多人都说上年纪的大师做菜也就那样,炒菜连个火都着不起来,完全是外行人的想法。

在任何行业里,花里胡哨的永远都是水平不行的。

真正有实力的哪一个不是低调奢华?

满大街奢侈品,在国外就是档次稍微高点的店铺,真正奢侈的是名声不显,把门店开在不起眼地方的大师级手艺人,提供纯手工量身定做的作坊。

什么拉菲之类的红酒,同样也是如此,真正好的红酒,都是十分低调的老字号酒庄出产的。

对于厨师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

动作花里胡哨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不一定好吃。

真正不起眼的大师,看似跟胡闹般做出来的菜,绝对是珍馐美味。

整条鱼完整无损的成功'翻身';,杨振兴也开始大火收汁。

很快,他结束了干锅鱼的制作,五位评委也再次开始对菜肴和技术动作进行评判。

结果依然没有公布。

达成一致后,白会长笑着说道:"现在时候也不早了,先进入休息时间,大家把午饭吃了。

等吃完午饭,下午我们再继续剩余的其他考核内容。"

杨振兴自无不可,目送走了五位评委和其他厨师后,这才跟着工作人员,被对方领到一间休息室。

他将一个人在这里吃午饭,并且单独休息。

一方面是为了让他更好的恢复状态,避免有人打扰。

另一方面,在评委那边,杨振兴和他们,彼此之间都要保持距离。

考核之前,大家都坐在一起聊天,适当透漏一些不重要的消息给他。

那是看在他师父还有他的面子上才做的。

好歹杨振兴现在也是全国烹饪协会的副会长,还是名厨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兼专家组成员。

同时他还是全国饭店协会的顾问。

说实话,单单这些身份,就比五位评委高太多。

不管他们现在或者曾经有什么身份,眼下除了白会长,其他人要么退休,要么没什么实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