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军改(2 / 3)
物理、化学、生物等学问,只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慢慢来,不着急。
学校目前还在修建,为了管理方便,只修建了一个学校。
也正是因为只有一个学校,所以占地面积和校舍房间都特别多,一时半会还没完工。
至于学校里面的老师,西安府多的是落魄穷酸秀才,他们大多迂腐,但教人识字,也没什么问题。
普通百姓,农闲时也会组织起来,学习识字,算术。
愚民之策不可取,想要民族解放,就必须让他们学会知识。
古代的那些统治阶级,很喜欢念叨这样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真实的意义,就是如此吗?
恐怕不尽然。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圣人的意思,大概是,“如果百姓可以的话,就让他们自由去做,若是不可以,就让他们明白道理,让他们明白真理。”
可是,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将其解释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在孙杰这里,必须要开民智,必须要行教化。
如今天下,是大变化之时。
西方已经开始了大航海,若是不能大兴教化,如何才能屹立世界之巅?
除了这个学校之外,孙杰还打算筹建一个军校。
目前兵马多了,基层军官数量也与日俱增。
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大多不识字。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行军打仗更是学问,必须要掌握知识。
知识对一支军队来说,那是精神支柱。
不止军官,普通士兵也要学习文化,也要增进知识。
军校尚未建立,地址还没选出来。
但孙杰已经有了规划,等这次战事回来,便着手处理这事。
……
兵马数量多了,之前的事,也该考虑了。
许久之前,王笔向孙杰说过军事。
要把大体框架构筑起来,以这些人为骨,以后招募而来的兵马,充为皮肉。
之前孙杰很忙,加上兵马数量不多,一直没有施行。
但这次,兵马数量加起来有八千余人,也达到了要求。
孙杰没有偏听偏信,没有拍着脑门自己想。
将陈虎,赵大顶,梁五,王笔,以及军中的那些基层士兵集中到一起,共同商讨此事。
此事事关重大,事关以后军政大事,如何能马虎?
参将府(孙杰住处)前厅,孙杰高坐主位,厅下人员,按照官职大小,分坐两排。
这些人,崇祯可没有安排,严格意义上来说,压根不是军官。
不过,孙杰毫不在乎。
只是人数众多,那些百户们大多站在后面。
“诸位,今日之事,是为日后军政大事所虑。如今已有八千兵,该怎么改制,还望诸多能多多建言,不要怕出错,为了军政大事虑,诸位可畅所欲言!”
孙杰开了腔,定下了主题基调。
坐在厅下的王笔不停的点头,脸上满是笑容。
臣望主明,如今孙杰要干什么事,王笔心里早有考量。
做手下的,最害怕遇见那种一根筋,听不进去话的主公。
孙杰这种做法,不敢说前无古人,但也当得上贤明一词。
不偏听偏信,光这一条,就超过了天下间很多将领。
孙杰这样做,不仅仅是万全考虑,其实还有一个考量。
那就是提高基层军官,对军事的参与度。
有些时候,人就这么奇怪。
提高参与度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可对这些基层军官来讲,意义非常。
传统官军那里,基层军官就是基层军官,你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不要管。
短时间倒也无所谓,时间长了,这些基层军官就会变得木讷,甚至有些呆板。
就好像是,这军队和我有啥关系?上官说什么就是什么,成了也好,败了也好,只要少不了我的俸禄就行。
这种想法不可取,会慢慢的腐蚀掉军心士气。
提高基层军官的参与度,不敢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能改善很多。
可以培养他们主人翁心态,让他们参与进来,还能让他们进一步成长。
那些百户虽然没有座位,可基本上都是喜笑颜开的样子,脸上满是自豪。
王笔率先站了起来。
孙杰帐下,他算是文官。
从宋开始,文贵武轻。
孙杰这里,没有这么多规矩,但此事已经成了惯性,一时半会很难改变。
“大人,如今军改,在下的意见是,参考一下大明军制。
大明军制,脱胎于前元,太祖高皇帝结合前元军制优缺点,开创卫所制。
皇帝独揽军政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后成祖皇帝,再此基础上进行完善,设立京营三大营。
在下以为,咱们可以参考!”
王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