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死教育(1 / 1)
无常。
“无常是一个佛学概念,根本意思是说一切事物因缘而生;迁变流转,没有常态。”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人生无常时,是指人生的际遇变换不定,难以预测,那么我们在死亡教育当中说人生无常,自然授用它的佛学本意,我希望用这个概念来告诉你们:人生变迁流转,没有常态,意外与明天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找上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希望大家能做不留遗憾的事。”
“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作业就是思考一下学校今年为什么要开设死亡教育这门课程呢?同学们可以课下思考,下次课我们再一起讨论,下课吧。”
伴随着铃声与学生们的道别声中,林愿一边收着U盘一边等着听课的督导走来。
“小林啊,这门课程实在太大胆了。”上了年纪的督导脸上带着忧思。
他明白开设这门课程的巨大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出现了娱乐至死的现象。比方说酗酒、飙车、游戏、娱乐以及……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泛滥。
学校、家庭、社会无不担忧至极,因此才开设了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这门课程。
可……
摸着石头过河,谁知道是集体淹死还是全部横渡过去?结果尚不可而知啊。
被叫做小林的教师非常年轻,年轻到看不出与刚才那些学生谁更大一点,小一些。只是尚且年轻的林愿,却有一种自骨子里透出的沉稳与令人信服的气质,这也是为什么学校愿意将这门课程交给她的原因。
林愿并没有选择敷衍或安慰他,只是说:“王教授,您的担忧我都理解。可我国社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太深了,有着重生轻死的文化传统,因此国人讳言死亡,可人们呢又不能避免死亡以及死亡带来的哀伤与打击。”
林愿稍停,将手提包整理好与王教授并肩而出又说:“这门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走向死亡吗?恰恰相反,而是让学生们更能明白“生”的意义罢了,我刚才的话是在批判儒家文化吗?也恰恰相反,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与我们的课程不谋而合。”
“小林,你说的我很认同,但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了解学生,他们的接受程度并不能以“理智”的态度去看待,学校为什么会将课程交给你呢?是希望通过同龄人积极的引导而使他们向上。”王教授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林愿笑了,她让王教授稍安勿躁:“是不能以“理智”的态度去看待心理还未完全形成的学生们,可我们不能关心则乱啊。
如今的学生们自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冷静”“清醒”“渊博”与“向新”是身为一名科研教职人员必须要有的素养。
那么,您认为为什么要唤醒人的死亡意识?什么是死亡意识呢?”
“你倒考教起我来了!”王教授哭笑不得。
林愿笑而不语。
王教授也认真了起来,沉吟片刻才说:“死亡意识是要人们对人必有死这一事实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死亡意识的理性认识,一个人有死亡意识,说明他懂得了死亡意味着什么。
如今频现的酗酒、沉迷游戏、醉生梦死等实际就是缺乏死亡意识,如果濒临死亡,或许终会明白,辛苦活远胜于快乐死。”
如果死之将至,痛哭流涕如何?垂手顿足如何?仰天长叹又如何?都没有办法挽回生命只能被迫接受现实,如林愿,如那些她醒来再不曾见到过的人……
林愿想要给王教授鼓掌,但手中的包限制了她的举止,她表面淡定的放下略微举起的手,赞叹道:“真该您来讲这门课,看来我还是占了年轻的优势了。”
毕竟老教师不愿意开口闭口都是“死”。
“在国外待几年竟然连老师都敢打趣了,不像话!”王教授佯装生气。
“不敢不敢,天地可鉴,我多尊师重道啊!我这国外待的好好的,不也您一个电话就召回来了。”林愿认怂道。
王教授也没真生气,作为关门弟子总是能得到老师的一些偏爱:“走吧,老师也坐一次你的车,你师娘可一直等着你上门呢。”
林愿想到记忆中那个面上冷硬却心地柔软的女人,不禁面露愧色:“怪我。回来这么久竟然一直没去看看老师。”
“工作重要,你师娘又不糊涂,只是等会你师娘如果说话难听你也别往心里去,这么些年了,她其实早放下了,只是她高傲惯了,和我较劲呢。”王教授的话看似在打预防针,其实暗戳戳的透着得意。
林愿无语,这小老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