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卫王有个好养母(1 / 2)
再说宁贵妃在卫王府陪朱植吃过午饭,又拿一双慈目,盯着朱植又睡下,这才感到一丝疲惫,回到自己的寝宫永宁殿午休起来。
虽然连续几天熬夜,她此时怎么也睡不着,思绪也回到了以前。
当年,高丽韩氏生下生下来的孩子确实太小了,还不到三斤,比小猫大不了多少。
郭氏自己一来心疼这个不能熟练说汉语的高丽妹子,二来自己生的鲁王也是体弱多病,同病相怜,就主动提出,由她来抚养这个孩子。
时间久了,她就对外说这是自己的孩子。以至于在韩氏死后,宫里不少人都以为这孩子是她自己的亲子。
随着这孩子慢慢长大,宁贵妃又总觉得这孩子有些怪怪的。
这孩子有时候很倔强,总像有心事,既不愿意喊抚养他的宁贵妃为母妃,也不愿意喊几位年长的哥哥,甚至见了皇帝也不愿意喊父皇。在诸位皇子之中,这么与众不同的也只有他了。
朱植小的时候只喜欢摆弄宫里的花花草草,每天都会在上面花费大量时间。他还会虚心地向宫里的花匠请教如何种植和管理花卉,甚至学起了复杂的梅花的嫁接技术。今天把梅花嫁接在李树上,明天嫁接在杏树上,就连花匠们也觉得匪夷所思。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这小家伙竟然能把不同品种的花嫁接到一起,创造出了美丽而独特的梅花。
朱植虽然不善言辞,做事还是极为孝顺,有时候比郭氏亲生的鲁王、皇十子朱檀还有心。
每次成功后,他总会悄悄地邀请郭氏第一个去观赏那梅花开,甚至连那个牛逼哄哄的皇帝都没有被邀请。
郭氏感到这孩子还是很爱自己的,于是更加对他视如己出,关爱有加。
老朱和郭氏的看法却不一样,一度对自己这个奇葩儿子有些放弃了。
毕竟他老朱就是老朱,富有四海,全国独一份,手指间随便撒一点,就能让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对这个小十五的要求也不是太高。
别的皇子四岁学读书,七岁学骑射。因为对他的亏欠,卫王六岁才请先生,到了八岁还也由着他,不让他学骑马。
卫王也就成天和病殃殃的鲁王一起放羊逃课。鲁王喜欢木工活,他就在旁边偷偷观看,挂眼科,有时候还会搭把手。
到了小十五十岁的时候,老朱还是决定让小十五和一帮皇子皇孙到中都凤阳老家去历练历练。
老朱小时候也拿着个破碗出去历练过,说好听点就是出家当和尚化缘,说白了就是当叫花子要饭,也就是人们调侃的大明开局一个碗这段典故。不过有了这些经历,还是让他在以后的造反生涯中受益匪浅,总结出“自古英雄出炼狱”这一经典名言。
因此,老朱当皇帝后,专门将外出历练钦定为皇室子孙们的一堂必修课。
他规定,无论是皇子还是皇孙,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出门历练,小时候是到老家凤阳体验农事艰辛,希望他们养成勤俭持家、治国的优良传统;接着是到临清军营当兵,希望他们从小熟悉带兵练兵之法,成为亲王御边战略的优秀执行人;或者到边塞诸王那里串门,了解一下边塞形势,顺便增进兄弟叔侄之间的亲情,免得今后为了点小事红刀子进、白刀子出。
太子世子朱允炆到了凤阳之后,先知先觉,很快和当地的官绅和勋贵们打成一片,成为众星捧月一般的存在。老家官绅们的表扬信雪片似地飞往京城,把朱允炆夸成了花,说他礼贤下士,尊老爱幼,体恤百姓,爱惜士卒,简直就是皇室的模范,皇孙的模样。老朱看到信后,自然是龙颜大悦。
相比之下,这位臭屁王爷却整天往田间地头跑,和泥腿子农民们打成一片,和他来往的都是一帮不成器的东西。比如罪臣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喜欢唱曲儿,他们俩就在一起整些靡靡之音,响彻田间地头,整得老母牛都不好好耕地了。
沈万三的儿子在吃了官司后不久人又死了,他的儿子沈庄也在凤阳效力,替父戴罪立功,卫王就和他一起和泥巴、晒土坯,造房子。
有时候,他甚至和几个护卫没大没小地打闹。
卫王府里的侍读属官和护卫们大多是秦淮河边见风使舵的主,喜欢捧高踩低,不知不觉中便疏远了这个臭屁王爷,天天围着世孙转。其他三教九流则围着接地气的卫王转。这倒成了中都凤阳的一大风景。
让人心惊肉跳的是,卫王出走后,皇帝让郭英调查凤阳之争一事,郭英从凤阳回来后,悄悄告诉宁贵妃:
“妹子,凤阳之争实际上是这样的。”
“世孙当时骂卫王是高丽野种,确实有些过分了。卫王年少,气得当场把世孙一把推进粪坑,差点把他呛死。齐泰等几个世孙的护卫想上前帮忙,那个蒙古百户张石和王爷身边的小旗朱大能力大无比,三两下就把齐泰他们扔到了粪坑……”
“靖江王和凤阳百户张信等人站在旁边冷眼旁观,也没有理会允炆等人,被说成是拉偏架,后面害怕被问罪,也追随卫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