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皇陵兵马俑(四)(1 / 2)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便到了大朝之日。
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咸阳王城内一片繁荣昌盛之景。
在长乐宫殿前,满朝的文武百官身着官服,整齐划一地走进宫殿之中。他们神情庄重,步伐稳健,展现出大秦官员的威严。
宫殿内,雕梁画栋,彰显着大秦的底蕴与威严。始皇帝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他身穿暗红色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面容肃穆而庄严。在他身旁,宫女们手持羽扇轻轻摇动,为他带来一丝凉爽。
当群臣进入宫殿后,他们纷纷跪地行礼,齐声高呼:“陛下万年!大秦万年!”声音响彻整个宫殿,久久回荡在空中。
始皇帝微微点头,示意群臣起身。他目光扫视全场,眼神犀利而坚定。
随着始皇帝一声令下,大朝正式开始。群臣依次上前汇报各地的情况和政绩。
李斯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到了宫殿中央,朗声道:“陛下,臣有一事,现呈陛下过目。”说完,他恭敬地掏出写好的奏章。
始皇帝身旁的内侍见此,连忙从李斯手中接过奏章,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始皇帝面前的案牍之上。
始皇帝微微眯起双眼,缓缓打开奏章,仔细阅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面部表情逐渐发生变化,由开始的疑惑转为轻松。
始皇帝心中暗自想道:“这李斯果然了得!当初朕一统六国后,他便提出了郡县制、皇帝的称号等一系列重要建议。如今,他又提出用陶俑替代将士陪陵,真是高瞻远瞩啊!”
始皇帝抬起头,目光扫视了一下大殿中的群臣,然后开口问道:“李卿提出用陶俑替代将士殉葬,大家对此有何意见?”
大臣们听到始皇帝的话后,纷纷低头沉思,一时间整个大殿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知道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需要慎重考虑。
忽然,一个青年的身影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便是甘罗,年仅十二岁便已官至九卿。只见他躬身行礼,恭声说道:“陛下,微臣认为此提议甚妙。陶俑坚固耐用,可长久保存,不仅可以减少对人力物力的消耗,还能让我大秦更多的子民投身于农业生产,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如此一来,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实乃一举多得之事。”
而淳于越却持不同看法,他躬身说道:“陛下,以陶俑陪葬虽省却不少麻烦,但终究不如真人殉葬来得隆重,陛下乃千古一帝,陶俑怎么能配得上陛下的皇陵。”
这时,李斯再次出声,行礼说道:“陛下,陶俑制作精巧,栩栩如生,足以媲美真人。且以陶俑陪葬,可避免活人殉葬之残忍。”
赵高听后,心中一惊,他连忙说道:“陛下,内臣认为活人陪葬自古有之,历代天子王侯莫过于此,陛下身份尊贵,也应如此。”
王贲再也按耐不住了,毕竟数万将士的性命攸关,他急忙躬身说道:“陛下,臣认为李相和甘内史言之有理,既然大家争论不休,不如请李相把制作的陶俑搬上殿来,让大家得以信服。”
始皇帝沉思片刻,微微颔首道:“通武侯言之有理。既然如此,传朕旨意,将制作的陶俑搬上殿来。”
不多时,只见一群士兵小心翼翼地抬着几个与真人比例相同的陶俑进入殿内。这些陶俑制作得极为精细,栩栩如生,仿佛真正的士兵一般。
群臣们见到这一幕,纷纷好奇地围上前观看,脸上露出惊叹之色。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制作人形的陶俑,不禁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始皇帝见状,也忍不住走下龙椅,来到大殿中央,仔细端详着眼前栩栩如生的陶俑。他心中激动万分,转头望向李斯,赞叹道:“李卿,真不愧是我大秦的相国,安邦治国的大才,竟能想出如此奇妙的构思。”
然而,站在一旁的冯去疾听到始皇帝这句话后,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满。
李斯赶忙行礼道:“陛下,此非臣一人之功,乃是将作少府蒙毅所想,以及公输羊等工匠的辛勤努力所致。”
蒙毅听后,亦连忙行礼回答道:“陛下,臣以为陛下一统华夏,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改币制,实乃不世之功。陛下已经走在了世人的最前方,创造出了太多的第一。臣只是跟随陛下的脚步,略加改造而已。”
始皇帝脸上露出欣喜之色,语气坚定地说道:“有功之臣必须给予赏赐,蒙爱卿,你想要什么赏赐了?就算是恢复官职也可以。”
听到始皇帝的话,大殿中的众人反应各异。扶苏、辛其柳等人都面露喜色,而赵高、胡亥、淳于越等人心生怨恨。
蒙毅急忙说道:“陛下,若陛下要赏赐,请为这些陶俑赐名吧!”
始皇帝微微点头表示同意,然后说道:“既然如此,功劳暂时记下,皇陵陪葬的不仅有士兵,还有马匹和战车......嗯,那就叫兵马俑吧!”
话音刚落,群臣如潮水般纷纷高呼道:“陛下圣明!”
始皇帝见状,声音如洪钟般朗声说道:“诸位爱卿,如今你们可看到了这陶俑的精妙之处?以陶俑陪葬,既可省去活人殉葬的残忍,还能让大秦有更多戍边的将士,更多的百姓从事生产,又可保我大秦江山永固。这便是李斯、蒙毅等人的良苦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