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四十年代的新移民下(3 / 4)
是一句:
“你们这些人来大汉干什么,来抢劫吗??”
虽然这家伙后来被老师处分了,但他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一丝隔阂,尤其是其中一部分人嘲讽的眼神,好似在告诉他,他们才是汉国人,你不是,你只是寄生虫!!
虽然他很想反驳出那句“你们的父母当初也是移民过来的”,但是他到底还是没有胆子说出来。
或者说因为要在大汉生存下去,他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
其实这也是大汉内部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最大的问题就是新老移民的问题,或者说是已经本土化几代人的移民,对于外来新移民一种打心眼里的排斥。
因为本土化的原因,他们从小上的就是大汉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他们工作以后,也是买车,买房,乃至交纳税金的主力。
他们天然的认为自己是这个强大帝国的主人,天然的排挤那些说话带着土腔土调,连国语都说不利索的新移民。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新移民,其实很大程度是拉低了自己的工资,尤其是一部分“福利”的。
如果没有这帮人,他们会享受到更好的待遇,犯罪率也会下降不少。
(一部分人将犯罪率增高描述为新移民的进入,但真实情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犯罪的机会也在增多,很多其实都是经济犯罪,而不是直接犯罪,一小撮人在里面混淆视听,但是大众其实就愿意听到这样的新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给自己找一个可以贬低的对象,严格意义上说,新移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让老移民产生了优越感,毕竟人这个物种,是需要对比的)
虽然目前大汉官方层面上,对于移民,依旧持开放,甚至花钱补贴的重视态度,但对于一部分已经身处高位,掌握大量帝国权利的本土派眼中,移民最适合的地方其实是东非,是鲜卑,是各种各样的海外殖民地。
而不是在他们眼中“神圣”的本土,在他们眼中,本土是属于他们这些帝国有贡献,祖上付出过生命的人。
他们理应享受帝国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繁荣,包括荣耀!!
但每年源源不断出现在汉国本土的新移民,又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们争夺“生存空间”。
虽然就像刘鹏曾经说的那句“美洲足够大,足以容纳半个世界”一样,美洲大陆的宽广,哪怕到现在,七千多万人口,还是看起来非常空旷。
但对于已经在这四十年拿到最多土地,最大资产的本土派来说,他们眼中的帝国,其实是很小的,
小到只能容纳他们,容纳他们财富和地位。
在他们看来,每年的新移民,就像蝗虫大军过境一样,他们会将好不容易涨上去的人均收入大下来,会将帝国本来分配给他们的福利吞噬。
要知道每年的移民部拿到的经费可是五亿华元,这笔钱完全可以用来提高本土的教育,医疗,但是却要丟在没有实际价值,说话还粗鲁的新移民身上。
甚至在某位叫金石光巡抚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本土移民,将移民全部疏散到海外殖民地,这样即开发了缺少人手的海外殖民地,还减少了至少三亿华元的经费。
(海外移民为两亿多华元,但这只是内阁拨付的经费,不算当地自发的移民费用)
而这位金巡抚的话,自然受到了一大批本土派官员的支持,他们打着“开发海外”的名头,不断的上书要求停止本土移民。
甚至给出了本土生育率已经足够覆盖移民人数,没有他们,我们依旧可以在本世纪破亿的大数据。
甚至组织了一批所谓的经济学家论述移民对经济的伤害。
其中培养成本,拉低收入,影响消费,是他们惯用手段。
其实新老移民的问题早在第二次美洲战争之后就出现了,当时还闹过一阵,最后用其他手段压下来了。
后来断断续续又来了几次,虽然最终还是被上面的铁拳打击了,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些东西没有了。
恰恰相反,因为压制的缘故,这些年反弹的极为厉害,只不过碍于皇权和内阁的命令,不敢公然违背罢了。
但是不违背,不代表他们不会选择用歧视这种下作的办法来对抗。
张海潮遇到的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归根结底,其实说穿了,还是大汉帝国的本土发展已经到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的阶段。
就像植物都会互相争夺阳光一样,这些自诩“大汉帝国合法公民”的本土派,其实已经也是这样的情况。
他们对于帝国,乃至新移民,更多的是一种“老子已经占住了,你们别来”的排斥感。
更重要的是,因为工业化的缘故,也因为汽车电器这类划时代产品的出现,大汉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而新生活背后就是新文化。
以本土派“汽车家电”的生活方式,天然对刚刚从农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