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美利坚故事(1 / 4)
“如果我们没有失去那场战争,也没有失去中西部的十五个州,更没有失去南方,现在的我们美利坚,会有多么强大??”
这是战后第三年,纽约时报在头版头条,面对所有美国人的发问。
这种问题,其实在战后的秩序重建过程中,不断的被人问起,但大多数人都是以一种“伤感”的态度看这一切的。
就像战争时期,一大堆人试图解释这场战争失败,不是他们本身的问题,而是局势的问题,以及武器的问题一样,都是在给自己的失败,寻找合适的理由。
人类在失败过后,其实都会寻找理由,而理由往往是和失败本身不一样,甚至相差甚远。
不是他们自己不清楚,也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单纯的不想面对残酷的现实。
这句话是说人的,但将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完全就是一种“翻版”。
在美国的文学读物中,近些年排名最高的往往不是那些公认的文学经典,而是一些打着战争旗号的伤痛文学。
这种伤痛文学,大多数都是以一个士兵,军官的方式解释第二次美洲战争,在他们的视角下,如果你是美国的读者,你就会发现,原来在这场失败的战争背后,还有这么多凄惨的人性故事,继而对这场战争的主谋,发出了凌厉的审问:“你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虽然这是一种大家公认的答案,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仇恨往往是一种对现实不满,最好的发泄标的。
战后所发生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美国人,时代变了!!
在畅销书作家司康皮诺的书中,对于战后的美利坚合众国秩序,有过这么一番评论:
“战争结束那天,我站在阳台,看着那些失去理智的人群,以及胡乱开枪的老兵,我就知道,时代变了!!”
“战后所有人都在指责汉国人的霸凌和霸道,在纽约,一个美国女孩和一名汉国士兵走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对霸凌者的投降,这是我最容易听到的话!!”
“但如果我们要以这样的评判标准作为对这个答案,那么我们终其一生,都不会释怀,但如果反过来看,汉国人的到来,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无时无刻的羞辱,但他们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商业机会,并且最重要是,虽然美利坚合众国失去了军队,但它同样失去了原本需要支付的开支………”
“想想在战争时期面对征兵官无时无刻的刁难,税务警察就像猎鹰一样的追逐,就会发现,苟且的活着,并不是什么错!!”
司康皮诺是畅销书作家,他在书中提到的这些有关“屈辱”和“苟且”的话题,在战争之后的第三年,可谓在整個美利坚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他所在的纽约公寓,都被邮寄了大量的刻有耶稣十字,以及复仇口号的子弹,以及刀片。
但他同样也收获了大量“有理智”“高学历”的支持者。
这批人主要以美利坚沿海地区大城市人为主,无一例外的,他们的学历都不低,最低的学历,在这个时代,都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和汉国,或者说和汉国经济,以及企业之间的联系。
在战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利坚合众国经济气质都是靠汉国扶持的,用扶持虽然有些不严谨,但这恰恰就是现实。
在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据公开资料显示,当时美国市场上的大部分价值一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拥有汉国资本的占比,从战前的零点零几,升高到了当时的百分之十五。
这个数字,看起来和美国市场上,成本上千万的注册公司没有任何可比之处,甚至可以说,这百分之十五,只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披萨块”,但它终究不是披萨本身。
但这个数字,到了第三年,却从百分之十五,升级到了百分之三十,整整翻了一倍,到了现在,几乎可以肯定,一百个美国公司,其中至少有四十五个都拥有汉国背景。
哪怕是那些没有背景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和带有汉国标签的企业打过交道。
而这也是汉国新任宰相朱道所提倡的“融合美洲”计划。
虽然这个计划表面上看是以经济作附属手段,甚至看起来经济只是一种次要的备选,文化交流才是王道。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文化交流,只是一个口号罢了,无论是登陆纽约的代表团,以及所谓的“国粹”,甚至是那些“捐款”,一切的一切都在不断的证明着,汉国的仁慈和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善意。
但如果深究就会发现,整个美利坚合众国,在这个“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自身经济的掌控,甚至那些本来打着“星条旗”招牌的公司,也慢慢的换上了汉字,公司上方升起了汉旗。
而在这个过程中,受限于肤色文化,汉国控制那些企业,除了少数影响深远的基建,民生板块,大多数都是由当地的“精英”统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