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南京失陷(1 / 2)
李世民道:“这样的王朝,还有什么值得人们效忠的呢?”
那些为国死难的百姓真的没有辜负大明,或者说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大明,也是为了扬州,为了自己。
大明还是太遥远了,可扬州与亲戚友人却是近在咫尺。
朱元璋道:“大明开国之时,何等意气风发,可最终也逃不掉这样的命运。”
王朝终究是要一代一代的轮回,大明亡了大元,而大明最终也要灭亡,哪怕他是明太祖,也无法改变这一趋势。
可这也太惨烈了,太丢脸了,大明的君臣把他的脸都丢光了。
福王还不如崇祯皇帝,起码他有救国之心,也有骨气。
万历皇帝对郑贵妃道:“你儿子倒是生了一个好孩子!”
他说好孩子这个词的,咬牙切齿,显然很是不满。
郑贵妃心中冷笑,难道福王只是她的儿子吗?她只是一个后宫妇人,如何插手福王的教育问题。
皇帝这个当爹的,难道就能撇清干系了吗?
朱由检长吁短叹,他明白了,或许有人曾经误他,可是很多大臣百姓都没有放弃他。
只是大明却辜负了他们,这让他情何以堪呢?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没有选择南迁,是不是错了?
【扬州陷落不久,清兵便渡江,直逼南京,此时有骨气的官员还是比较少的,镇江巡抚杨文骢逃到了苏州,靖虏伯郑鸿逵往东海逃窜,总兵蒋云台竟然直接投降了,南京选择了紧闭城门。此时的朱由崧似乎终于从歌舞中清醒过来,下旨放回了这些天大肆选拔的美人们,但许是想要再享一会儿乐,当晚他再次召梨园入宫演了几场戏剧,次日凌晨,他带着四五十人从通济门逃出。在抛弃了扬州子民后,他选择了抛弃南京。】
【等到天亮,百官入宫朝见,惊讶地发现,宫女内侍什么的都从宫里跑出西华门了,原来皇帝早已带着人出逃了。南京城顿时一片哗然,皇帝在折腾完南京选择了抛弃这座城市,这怎能不让人又惊又怒呢?马士英带着邹太后也出逃了,而其他的南京百姓把狱中那位假太子救了出来,扶着他入宫即位。想想也怪不是滋味的,朱明皇室其实已经放弃了他们,或者说不能再庇护他们,但他们依然还记着崇祯帝的太子,愿意让他做皇帝,虽然这个太子可能是假的。】
朱元璋道:“假的又如何?难道百姓所敬慕的,真的是太子本人吗?”
归根结底,他们尊敬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大明正统的符号。
在现任皇帝已经逃跑的情况下,自然是更为正统且已殉国的崇祯皇帝更值得信任。
朱祁钰满头问号:“等会儿,他跑的时候没把太后也带上?”
什么人逃命的时候还能把亲娘漏下?这个邹太后应该是他的生母吧?如果是的话,那就真是个畜生了。
连亲娘都不放在心上的人,又怎么会在乎百姓的死活呢?
朱棣恶狠狠地说:“他要是有自尽殉国的勇气,到了地下,我可能还少抽他两鞭子。”
若真的有地府,等他死了,就守在奈何桥边上,看见一个不肖子孙便打一顿。
他觉得看完这些子孙的事迹,他都能折寿好几年。
【顺治二年,朱由崧从南京逃到太平府,又去了芜湖投奔靖国公黄得功,此人还是比较忠诚的,他不知道南京发生了什么,只知道皇帝来投奔他了,他决定以死报国,而此时的南京已然陷落,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定远侯邓文郁等人都选择了投降,其中不乏开国元勋后人。但这事也没法说,毕竟皇帝都逃了,指望底下人以死尽忠似乎也不太现实。清兵攻陷南京,但并没有放过朱由崧,总兵田雄等人将其劫持以后献给清兵,黄得功则被杀害。】
【当他再次回到南京的时候,迎来的是百姓的唾骂和投掷来的石子,南京百姓还是太善良了。朱由崧被俘后,杭州的潞王在在马士英等人的拥戴下监国,有人建议他尽快登基,但潞王却想要与清兵和谈。不久后,清军直逼杭州而来,马士英等人各自逃跑了,陈洪范和张秉贞虽然没跑,但是却劝潞王投降。楚王朱华壁应该是难得有骨气的人,他劝潞王不要投降,劝他经营明朝剩余的部分江山。】
第一代定远侯邓愈本来就生着病,看到这里险些气死,他日后怎么面对皇帝?皇帝又会怎么看待他?
哪怕朱元璋看在过往情分上不计较,他心里也过不了这个坎。
徐达长叹一声,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摆了摆手:“你我布衣之交,又是儿女亲家,我岂会为了后代之事与你有嫌隙?”
说得难听一点,他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屁滚尿流地逃跑了,他怎么好意思要求臣子的后代继续为了大明去死?
他们愿意,皇帝还不买账呢,死了也是白死。
他确实不高兴,但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就迁怒。
朱由检冷笑一声,把天幕上无论好坏的名字都记下来,他事后总是要算账的。
投降的,他可以不杀,但以后也不会重用了,坚守到底的,他自然应该投桃报李。
【潞王虽然人品上可能比福王高一些,但他并没有宁死不屈的勇气,或是东山再起的气概,他觉得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