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李冶、薛涛(1 / 2)
武则天挑起眉毛,说道:“毁墓?”
她冷笑出声,说道:“身为帝王,竟然连这样的心胸都没有么?”
上官婉儿虽名义上是韦后的党羽,但她敢于反对皇太女一事,又不曾背叛真的辅佐韦后篡权,何必如此?
何况上官婉儿已经死了,这样的行为也伤害不到一个死人。
李隆基笑容猛地落下,讽刺道:“上官婉儿即便不是韦后党羽,也与太平公主交好,并非什么无辜之人。”
“帝王本来就是如此,难道天幕还想要为此批判我么?”
先前安史之乱,他已经听了无数的话,天幕再说什么,他也不在乎了。
邓绥说道:“或许,女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对手、情敌以外,还可以是志同道合的友人。”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都是当时最耀眼的女子,何必用一些所谓情敌的绯闻来揣测她们呢?
男子之间,可以惺惺相惜,女子也未必不可以,即使走的道路不同,也未必就是死敌了。
李世民神色微妙:“难道她当真是忠于李唐的?”
上官婉儿在他心中,一直是一个背叛李唐的女子,没想到她竟然这样忠烈,为了阻止安乐公主成为皇太女,不惜死谏。
长孙皇后叹道:“是否忠于李唐,有时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做过危害李唐社稷的事情,就够了。”
【唐朝是一个文化非常繁荣的朝代,文人墨客无数,就不说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了,据统计,整个唐朝一共出现了两百多位女诗人。相比起我们从小知道的李白等人,女诗人其实是比较冷门的,我们这次也只说几个人,分别是李冶、薛涛、刘采春和鱼玄机,这四个人也被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由于记载较少,我们也只能大致看看她们的人生轨迹。先是李冶,她是当时诗坛上颇为有名的女诗人,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不俗的才华,却因为一句诗引得父亲的怀疑。】
【她六岁那年写了一首描写蔷薇花的诗,其中有一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本来没什么问题,只是因为架却谐音“嫁却”,那么这一句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待嫁的女子心绪纷乱。 李冶的父亲看了,没有夸赞女儿的才华,反而觉得,小小年纪就写这样的诗,长大以后肯定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女子。对此,我只能说,没见识的父母对下一代的影响是很深的,不过写了一句诗,就断定她未来不安分,脑回路也挺清奇的。】
班昭心生向往,一个朝代能够出现几百位女诗人,证明这个朝代的文化真的很繁荣。
女诗人都有两百多位,男诗人又有多少呢?
看到李冶的遭遇,她不免心生感慨:“何等愚昧的父亲,仅仅因为一句诗,便断定女儿不安分,还好没有因此葬送一位天生的才女。”
她虽然在某些方面很保守,可她还是认为,女子应该读书识字,倘若能有出众的文采,那就更好了。
嬴政一脸茫然:“这就是后世人眼里的不安分?”
他也没觉得哪里不对,不就是一句诗,谐音什么的只能算凑巧吧?
吕雉摇了摇头,说道:“荒谬,我倒没看出哪里不安分,反倒是这个父亲太奇怪。”
写一句未嫁的诗就不安分了,那大汉嫁了好几次的女子算什么?
【十一岁那年,李冶被家人送到玉真观出家为道士,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往来频繁,譬如陆羽、刘长卿和朱放等人,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好,而这些都是当时有名的男性文人。李冶没有拘泥于男女之别,坦然相交,这份洒脱和坦荡是当时许多男女都没有的。天宝年间,李隆基听说她的才华,特地将她召入京中,小住了一个多月,然后赐给她丰厚的财物,送她回到了住处。】
【贞元年间,代宗李豫再次将她召入宫中,晚年的李冶只能奉旨北上,还留下一首诗《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女诗人,结局却不怎么如意,由于她给叛乱的朱泚写了诗,被唐德宗下令乱棍打死。接下来要说的薛涛可谓命运多舛,她的父亲薛郧本是朝廷官员,后来得罪人被贬到了成都,薛涛也随父亲一起。 薛郧本就是才学出众之人,在培养女儿方面也从不拘泥于三从四德,而是让她学习读书写作,薛涛本就聪慧,也因此成了八岁就能写诗的才女。】
李冶:“……”
她被乱棍打死了?她只是写了一首诗,不必如此严惩吧?
她很快释然了,与叛贼扯上关系,本就危险,今后避免就罢了,朝廷总不会因为这些没发生的事情来杀她吧?
李隆基有些好奇:“想来此女已经出生了,我倒想看看她能否当得起四大女诗人之名。”
班昭不由赞叹:“这才是父亲应该做的事情,女儿也是要读书明理的。”
相比之下,李冶的父亲就很不称职,怎么可以认为年少的女儿一定会不安分呢?
薛涛想起往事,悲伤难耐,说道:“先父本是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