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高考放榜了(求(1 / 2)

加入书签

关于技术资料消化学习慢的问题,江凡能理解,毕竟我们这一块本身就大幅落后,而给的资料又是十多年后最新最全的体系化资料,学习慢是必然的。

那有没有人同样很专业,同时对于以后的技术也有所研究,并且还擅长讲解,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迅速地把这些研究员、操作技术员给教会。

当然有!

江凡对院长道:“我觉得可以和航发相关的大学联系,让大学教授协助我们进行这些新知识的消化研究,并且对我们的工程师、研究员进行教授。”

院长听到后也像是想到了什么,看向江凡道:“具体说说看。”

江凡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我们的工程师、研究员平时工作因为要考虑产出,必须要结合当下自己的生产水平来做创新,所以难免局限于眼前。

但学术圈不一样,学术圈没有立马要落地要出产品这样的压力,他们更主要的产出是论文。

所以他们研究的东西也会更超前更热点,反而是如果你研究的东西过于结合实际,尤其如果自己国家这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那你拿到国际学术会议上去交流演讲,别人会笑你的,笑你都50年前的东西了还好意思拿上来讲。

况且越前沿的东西,可挖掘的东西越多,录选Sature这些顶级期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所以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反而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成果是否能应用于生产,而是关心在学术圈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

院长点了点头,这话不假,尤其我们国内主要还是以论文数量这些来评级定职称等各种待遇,这样的KPI考核指标也促使了大家的注意力并不放在那些立马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东西,反而越是高大上的东西越能够在学术圈吃得开,也越能够体现自己的水平。

院长在桌上轻点了两下手指,道:“你说的是产学研不匹配的问题。”

“对,就是这个。”江凡说道。

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材料这块,因为之前在做耐高温和隔热材料,所以很了解,这一块就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产学研不匹配。

研究材料的学院派研究的东西很前沿,教学的老师教的知识理论性很强,但是结合实际很少。

工业上由于技术的落后,生产不出先进的材料,这就造成产学研之间的关联性非常薄弱。

学校要出论文,而出论文最好办法就是研究像是纳米材料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用起来大多是无从下手的超新材料。

这就导致从2006年开始,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材料科学论文数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实验室环境制造出的材料根本无法应用到工业领域,有些新兴的材料甚至几十年后都无法应用到实际中。

说的好听点就是领先工业化几十年,说的难听点就是纸上谈兵,目前毫无用处。

当然不是说这些东西没用,只是无法解决目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航发领域也是一样,甚至比材料落后别人的更多。

但对于江凡目前的情况来说,却可能反而是好事,只专注当下的研究所研究员们对于新知识很多可能连概念都不知道。

可教授们知道啊,他们研究的东西虽然或许30年都没有用,但毕竟是前瞻了30年。

再来看只超脱了十几年的东西,从概念上好多都是不陌生的,所以学得快理解的也快。

于是江凡说出自己最终的观点:“所以我们这件事反而应该找这些熟悉也擅长研究新东西的教授们来参与。

他们不光研究的会更快,并且这些教授最擅长的就是教学,让他们再给工程师、研究员们上大课做讲解,必然事半功倍。

而且这些东西对他们而言同样是一个学习,让他们之前很多偶然或跳跃性得到的结论有了严谨的证明和支撑,他们也会如饥似渴,求之不得。”

院长听完江凡完整的思路,觉得有戏,看向他道:

“你这个法子不错,而且不光是你说的两点,等我们的航空发动机相关行业发展起来后,比如有更多的航空学子会进入这个行业。

而现有他们学的东西和我们即将研发投入生产的这套体系是脱节的,等以后会有一个艰难的重新学习的过程。

如果他们的教授参与了,带着学生一起研究、讲授,同样可以借此提前培养出一大批毕业到单位立马就能上手的人才,就避免出现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情况了。”

江凡是认可院长说的话的,因为高端数控机床和芯片都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

因为相关领域技术井喷式发展,导致和学生在学校里学的东西除了一些基础理论相通外,其余简直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东西。

导致一直到现在依然在阵痛、磨合,也极大地限制了这两个行业原本可以实现的更快的扩张。

江凡深感其中之痛,但这个问题似乎在航空发动机上找到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解决之道。

通过让学校更早地介入,不光提高了学习研究的进度,还顺带培养了一大批高度契合最新技术的高校的未来人才,一举两得。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领域技术生产追上乃至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