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吃面(1 / 2)
跑堂见此,说道:“老妈妈,酒楼已经打烊了,请到别处问问吧!”
那老妪并没有松开手,苍老的声音里带着哀求。
“求店家行个方便,给老婆子一碗热汤面。别的店都关门了,只有你们这里灯还亮着。”
跑堂为难,回头看向掌柜。
“让他们进来吧。”谢凝站在楼梯的转角,对跑堂说道:“你做完手里的事,就家去吧。”
老妪听了,千恩万谢,嘴里不住说道:“多谢公子,您好人会有好报。”
那年轻男子搀扶着老妪,坐在离门口最近的一张桌子上。
“麻烦娘子来一碗清汤面。”男子说道。
“只要一碗吗?”松萝看着有两个人,却只要一碗面。
“一碗够了,我们还有干粮。”老妪摸向腰间的钱袋子,问道:“敢问小娘子,一碗清汤面多少钱?”
“十文。”松萝说着,给两人添了茶水,“茶水是免费的,还有今日剩下的点心果子,你们若不嫌弃,只管拿来吃,反正放到明日,也是扔掉。”
“不嫌弃、不嫌弃。”老妪连声说道,又命男子去拿点心。
那男子身高七尺有余,却并不难为情,打开油纸袋,将桌上的糕点尽数装入。
老妪掏出十个铜钱,数了又数,等男子回来后,又让男子数了一遍,这才交给松萝。
男子把油纸袋用线绳扎好,从包袱里拿出一个干硬的馒头,先分给老妪一大半,剩下的一小半就着茶水咽下。
松萝不解,问道:“为何不吃点心果子,要吃这干硬的馒头?”
“京中天热,这馒头放了多日,再不吃就要锼了。果子新鲜,再放几日也是可以吃的。”老妪解释道。
这时,谢凝已做了两碗阳春汤饼,放在托盘上端出来。
松萝见了,忙接过,给两人面前各放了一碗汤饼。
澄亮的汤底,根根分明的面长,上面放着几根青菜和卤肉,闻着十分诱人。
“我们只要了一碗,为何却有两碗?”男子问道。
“今日店内优惠,买一送一。”谢凝随意坐在桌边,说道。
老妪摸索着把一碗汤面推开,“十文钱一碗,我们只付了十文钱,理应只吃一碗。”
“公子别诓老婆子,我虽看不见,但我儿子识字,门口可没有写任何‘优惠’的字样。”
“老婆子知道公子好心,但丁是丁卯是卯,付多少钱吃多少饭,做人不能贪便宜。”
松萝想说什么,谢凝眼神示意她把面端走。
男子要了个空碗,把一碗面分成两份儿,照例是老人多些,他少些。
两人就着馒头,吃得津津有味,虽然衣着褴褛,吃相却很文雅。
“应龙,你吃饱了吗?若没吃饱,再吃些点心果子。”老妪喝完最后口热汤,问向对面的儿子。
那男子抹了抹嘴,说道:“娘,我饱了,您吃得可好?”
“好!好!赶了两个月的路,终于吃上口热汤面,心里舒服。”老妪说道。
“老妈妈从哪里来?”谢凝随意问道。
“我们从巴蜀来,走了两个多月,今日刚到京城。”
巴蜀?
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巴蜀离京城山高路远,道路崎岖,很难想象这么大年纪的老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京城的。
“我陪儿子进京赶考。”老妪说到科考,便打开了话匣子,“别看我儿年轻,已然是举人了,可以进国子监读书的。”
“据我所知,巴蜀有省试, 为何要舍近求远,偏要跑到京城赶考?”谢凝问道。
“这位小公子,你没有下场吧!”老妪笑道:“一听您这话,问的就外行了。各省的省试能跟京城比吗?若能进国子监读书,只要能考个中上等,也能赐进士;若留在当地考试,你得考个头尖尖,才能中进士。”
“他父亲死得早,家里就剩下我们母子二人。我年纪大了,本应留在家里,可我这儿子死心眼,若我在家,他死活不肯来京城。但若留在当地,他能有多大出息?没有办法,只得变卖了家中的房子和田产,我陪他进京一趟。”
“娘,时候不早了,该去找个地方歇息。我今日的功课还没做。”男了似乎不想对外人说得太多,打断了老妪的话。
老妪脸上的笑浓了三分,她眼神并不聚焦,也不知看向哪里,只对着面前的人说道:“公子、娘子都是好心人,不知今夜我们可否在彩楼下歇歇脚?”
她摸着腰间的铜钱,老家的房子不值钱,一路上吃喝花了不少钱,还得留下租房的钱,儿子上学还得给先生束脩,还得给儿子扯些布做几件新衣服。
除去这些钱,手里就没有几个能用的闲钱。
幸好现在是夏天,天儿热,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凑合一宿,省去了投店住宿的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