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遇刺(2 / 4)

加入书签

天突然变卦,把应该给我的钱挪为他用,到时候我没办法向股东交待。公孙瓒缺点再多,最起码是个守信的人。”

杨奇和荀彧只能苦笑,刘辩在这点上与汉灵帝一样,毫不掩饰对名士的厌恶;戏志才问道:“皇上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刘辩笑道:“刘虞是幽州牧,公孙瓒在名义上弱了一筹,更难以在幽州筹集军费和物资,他能怎么办?只有做贸易,我需要战马,他同样需要我提供物资,又怎么会失信?”

戏志才问道:“皇上如此年轻就韬光养晦,是不是因为汉武皇帝的话?”

汉武帝?汉武帝说什么话了?刘辩是一脸的懵懂;荀彧和戏志才只能以为刘辩装傻,现在到处流传汉朝将尽的流言就是起源于汉武帝一次喝醉酒的心腹话,说汉朝不可能永远存在;只不过刘辩不认可,戏志才也无法问下去。

荀彧很自然地说:“武帝曾认为江山不可能是一家一姓。”

“这个我认同。”刘辩刹那间感受到了士族张扬的底气,难怪一个个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荀彧会和曹操分道扬镳;刘辩笑道:“但是我不愿意在我这一代改朝换代,或许这就是人的自私吧。”

刘辩说得如此坦然,反而让屋内的三个人刮目相看;戏志才大笑道:“皇上有如此豪气,那就不会放弃朝廷,是天下人之幸啊。只是皇上,就怕到时候鞭长莫及。”

刘辩收敛笑容说:“哪还有到时候,现在大汉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州牧的权力无法收回,那些人最后还会以朝廷为主吗?只要一个闪失,洛阳产生动荡,不知道多少人会勤王出兵。”

荀彧谨慎地问:“皇上不赞成上次诛杀太监的举动?”

“不赞成。”刘辩明确地说:“所以我保了赵忠、毕岚他们,他们只是想狐假虎威捞点钱,比某些人要强了太多。”

荀彧问道:“如果皇上亲政,打算怎么做?”

刘辩很干脆地说:“不知道。”

从对刘辩的分析观察看,刘辩有眼光有能力,并且不会在这样小范围的谈话中隐瞒什么,既然说不知道就是真的不知道了;荀彧长出一口气:“皇上,佩服。”

戏志才有点遗憾,摇着头说:“可惜,皇上你太悲观了,你不会等到做好准备再出手吧?”

荀彧笑笑说:“是需要皇上的时候再出手,这个日子会很快,长则三五年,短则一年半载。”

戏志才彻底愣住了,他忽然明白,杨奇也好,荀彧也好,出现在这里并不是刘辩的魅力,而是士族的一次下注;那么这两个顶尖的士族肯定晓得一些自己并不晓得的东西,能让他们警觉的人,在大汉两只手就能数过来。

戏志才明白了,刘辩也在怀疑,所以刘辩设局,杨奇等人主动入局,自己才是被牵连进来的无辜者;戏志才哭笑不得,自己一直自以为聪明,其实在这些士族的眼里,恐怕就是一个傻子。

到了酒桌上,杨奇三人才晓得刘辩遇刺的事情,还有二十名弓箭手在场;杨奇大怒,问刘备:“河南府和司隶校尉府给没给回话?”

刘备摇头说:“没有,下官已经让人去催了。”

“不急,”刘辩反倒是坦然,掉头又问了一次戏志才:“戏先生,留下来有问题吗?”

戏志才颔首道:“皇上既然都想清楚了,小人愿意效劳。”

刘辩点头,转向杨奇问道:“我现在要是封几个官员需要大将军认可吗?”

杨奇把筷子放在面前的碟子上,淡定地说:“皇宫有延阁、广内、秘室三处书库,原本就是秘书监管理;皇上可以重建秘书监来整理图书,设秘书令、秘书郎。明天是大将军要让荀爽出任帝师的一刻,他绝对会同意,我让杨亮也掺和一下。”

杨奇老而成精,猜对了整个过程;朝堂上杨奇一说,荀爽也没有意见,何进果然同意了,荀彧担任秘书令,杨亮、戏志才担任秘书郎,不过何进还是塞了两个人进来,同时任命伍琼和阎象担任秘书郎。

对于刘辩遇刺的事,河南尹兼车骑将军何苗、司隶校尉袁绍都是支支吾吾,很明显没有线索;根据袁绍的说法,追捕过程中围住十五名刺客,只是那些刺客都自杀了,没有活口。

卢植不满地问道:“难道弓箭也没有线索?”

大汉对弓箭控制很严,一次性出动二十名弓箭手,还都是能远距离射杀羽林卫的好手,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袁绍无奈地说:“弓箭全部都是并州军用的那种,弓箭手已经被人认出来了,都是并州军。”

执金吾丁原大叫:“袁绍,你不要胡说八道,并州军用的弓箭当地士族都能拿到,说弓箭手是并州军,可是张辽去看过了,他都没见过。”

何进摆摆手说:“不要吵,这件事继续调查,曹操,就有你来调查。”

曹操可是袁绍的兄弟,何进这样的安排明显是赞成袁绍的看法,丁原虽然不服气,但也晓得,自己不能得罪了霸王龙一样的袁家,再把如日中天的大将军何进再得罪了,要是那样,自己在洛阳就没有活路了。

洛阳,处在黄河和洛河之间,水运发达,码头众多,即便是到冬天,依旧是船来船往;除非是南北两条河都结冰了,否则船就不会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