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五十五章(1 / 2)

加入书签

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根本原因并不只为了阻挡胡人,或者说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他统一天下后意气风发,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于是给自己取“皇帝”称号。他希望大秦帝国能万世永存,便自称“始皇帝”,后世的皇帝称号以数字表达,从二世皇帝、三世皇帝到万世皇帝,无穷无尽。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他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要如何确保帝国的江山稳固,这样才能千秋万代;二是自己能不能永远不老不死,与世长存。对于第一个问题,秦始皇连出五招。

第一招是“修驰道”,也就是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高速公路网”。

第二招是“去险阻”,也就是拆毁六国在险要之处修建的长城巨堑和城郭要塞。

第三招是“决川防”,也就是决通六国所筑阻塞水道的堤防,疏浚鸿沟,开凿灵渠。

第四招是“销兵器”,也就是没收全国各地的武器,集中运到咸阳,铸成大钟和铜人。

第五招是“大移民”,也就是将天下豪富迁移到咸阳,数量多达十二万户。

显然易见,这些措施都颇有成效。但这些还不够,这些措施只能保证帝国永固,却无法让他一直看着自己亲手建立的帝国成长,于是他还想追求长生不死,

大殿中内的场景便是他第一次召集接见六国方士的画面,这次会晤之后,

韩终、侯公、卢生等人便奉命出海寻求仙人不死的奇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视北方边地时,出海寻药的燕人卢生回来了,虽然没有得到不死药,却给他带来了一本仙书。

他打开一看,大吃一惊,因为书上写有五个大字,“亡秦者胡也”。对这句话秦皇嬴政深表赞同,帝国的真正威胁并不是国内的六国余孽,而是北方的胡人。而且刚好这个时候,胡人趁着战国纷乱之际强势崛起,不断侵扰大秦边境,这次出巡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北方情况。秦始皇一想,觉得这五个字很有道理……

为了保证自己的霸业可以延续下去,也为了可以彻底摆脱胡人的威胁,在自己长生不老的时候可以坐稳江山,他认为无论修建长城多么的劳民伤财,也是必须要执行的~于是,秦始皇下令蒙恬率三十万骑兵北上出击匈奴,攻占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更荒漠的北方。与此同时,为了长治久安,秦始皇还下令,把战国时期秦、燕、赵三国的长城重新修缮,建立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原王朝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正如刚刚上文提到的,以秦皇嬴政的雄才大略修建长城绝非只是为了单纯的防守,长城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跳板进攻胡人一路向西攻城略地,这是他为自己长生后提前打下的根基,修建通往六国腹地的驰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六国的物资运往长城集结,一旦准备西进长城便不再是抵御胡人的坚固壁垒而是变成进攻西域的桥头堡,那时候的长城将会成为大秦物资的中转站也是所有秦军的大后方。

在古代战争里面,限制军队攻城掠地的并非武力,而是后勤,是人总要吃饭,无论那个时代战争中后勤补给都是重中之重,在运输力低下的交通不便的年代里,从秦国将物资运往西域短则两三个月长达可能要半年之久,如此长的时间严重影响军队战机,并且还要冒着被胡人切断补给线的风险,一旦补给线被胡人切断,那么前方的军队将会五粮可吃,长城的作用便凸显的尤为重要,进可攻退可守,进则是秦军最稳固的补给堡垒,退则是抵御外敌的坚固城墙!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亡秦者胡也”虽不假,但此“胡”非彼“胡”。他去世后,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短短三年时间,大秦帝国便覆灭了……

更讽刺的是,胡亥不仅断送了秦国,还断送了他这个始皇帝……大殿中的画面就像是一颗落入水中的小石头,让秦皇嬴政的记忆不断泛起涟漪,当那些美好抑或遗憾的事情从记忆中闪过,执念就如同那顽固的水中礁石,逐渐付出水面,胡亥的无能,还有自己的惨死,让秦皇嬴政再一次陷入到记忆的疯魔之中,身上煞气不断涌出来,黑色掺杂红色的烟雾仿佛狼烟一般将秦皇嬴政的身影淹没,望着眼前滚滚如潮的煞气,彼岸花面色凝重道:“不好秦皇嬴政入魔了……”

言峥那震撼的脸上写满费解,有些口舌不利索的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