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北平(1 / 2)

加入书签

初冬时节,漫天黄沙。在城外,一片被砍倒的杨树,只留下树桩。之上,满是刀痕,露出黑黄色的树心。

树上、草地、河边,到处都是尸体。还有,已经干涸暗红色的血迹。

燕王,大明朝最靠北的藩王。也是三个塞王之中,唯一那个要面对蒙古、女真两个游牧民族的塞王。

一碗胡酒,一盘羊肉,再随意的裹上些菜叶,刷上酱。

这就是朱棣,今日的午膳。

“殿下,京城来人了。”

往常时,朱标不喜有人在他用膳时,突然的闯进来。除非,是有什么要紧的事。

朱棣挑一挑眉毛,漫不经心,“谁来了,让他进来吧。有事说事,没事别妨着孤砍鞑子。关外死了多少百姓,关内还有人想着耀武扬威呢!”

多年黄沙的洗礼,朱棣已经从当年那个黄毛小子,变成了如今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的大明塞王。

秦王的狠,晋王的勇,燕王的敢。

他敢作敢为,带着十几个轻骑,就敢深入漠北。

即便眼面前的是数万蒙古铁骑,他也是丝毫的不惧。扬起手中马鞭,遥指漠北黄沙,“终有一日,大明将踏平塞北!”

来的人,朱棣认得,这是魏国公府家的家丁徐六。

“小的见过燕王。”

朱棣点点头,“你到北平来,有啥子事,起来说话吧。”

徐六站起来拍一拍膝盖上的尘土,“燕王殿下,大爷有信给您。魏国公,久病卧床,已不能行。家中良医去看,都说只能是尽听天命。小的这回到北平来,就是传个话,魏国公他想再见一见燕王妃。”

朱棣默然,握住筷子的手,也突然失力。筷子,顺带着羊肉,落在地上,滚上尘土。

“宫里太医去了吗。”朱棣急忙问道。

徐六答道,“去了,皇爷他派了整个太医院的人,都去给魏国公瞧了病。”

“怎么说。”

“太医们都和大爷说,可尽人事。”

朱棣有些颓然,耷拉着脑袋,伸长脖子,坐在长条板凳上。

满朝文武,朱棣最为敬重常遇春与徐达。前者教他打仗,后者则是他的老丈人。

从小,朱棣学文跟着朱标,学武却是跟着徐家兄弟。舞刀弄枪,样样不落。

“你过去吧,告诉燕王妃一声,收拾收拾,回京城吧。带些北平的物产回去,还有老宋在大宁府挖的野参,也一并给带回去。魏国公于国给大明朝打了一辈子仗,于孤更是恩重如山。”

徐六答应一声,接着问道,“殿下,您不回去吗。”

朱棣摇摇头,“孤不回去了,北平战事频发。指不定哪天,鞑子就打来了。关内关外,这么多百姓,孤怎么走的开呢。大明的塞王,可不能丢下百姓。”

连着几天,朱棣几乎都是彻夜未眠。他是大明藩王,得护一方百姓平安。

守土开疆,义不容辞。

见徐六还不出去,朱棣存疑,“怎么不去,还有事儿?”

徐六微微的点头,看一下四周。

朱棣会意,摆摆手,“你们都出去吧,孤和徐六,有家事要说。”

众人出去,徐六才凑到朱棣耳边,“殿下,小的是一路跟着大都督府的人来的。出城门时,小的就跟着他们,一路到的北平。小的见着,领军的是开国公府家的常森。”

朱棣皱皱眉,“那又如何?”

“殿下,小的听说,军中跟着一人,是五城兵马司的。这人,是开国公府挑出来。常森说,这人是要放在殿下您身边的护卫。”

朱棣吸一口气,看一眼外头京城的增兵,“放在孤身边的护卫?”

“正是。”

“这是谁的意思,大哥的意思?”

徐六摇摇头,“小的不知,但群臣之中,也有人传说。给几位塞王安排护卫,这是皇爷的意思。”

“秦王、晋王,老爷子也都是派了人去?”朱棣提心问道。

“几位塞王,都是改派了人的。”

“老爷子,这是找人看着我呢。大哥自不必多说,老爷子是要替他孙子开路。”朱棣起身,慢慢的四处走动,自言自语。

想了想,朱棣眼露凶光,拿起自己随身的佩刀,转身就走,“去校场检军,孤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来头。笑话,孤年轻力壮的,要什么护卫。”

校场之上,人头攒动。最前头,常森背执马鞭,盯着远处那座高楼。

“燕王,是在那里头嘛。”

北平驻城大营接军官王八笑道,“回爷您的话,燕王就是在那里头议事呢。这几日,军务繁重,燕王殿下已经几天没回燕王府了。”

常森轻笑着,“晋王、秦王那儿,军务可同样繁重,却也没到几天不回府的地步”

说着话时,远远的瞧见朱棣朝这儿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