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助汉平叛毋波封王(2 / 3)
不加思索,太监在一旁焦急万分。
“陛下,臣恳请陛下赦免宰相霍光失察之罪。”毋波羞涩地请示汉昭帝。
汉昭帝犹豫了许久,然后一个“准”字从他金口不乐意而脱。
“谢陛下!”
“只有你毋波才敢向寡人提出这样要求,寡人要让他反思用人之过,还要委任他为宰相。”
“陛下!不妥!”石显焦急地擦拭着额头,汉昭帝却挥手示意他退下。
“奴才知错,奴才告退。”石显惶恐退下。
毋波明白,这是她的使命,也是她的机遇。
毋波看望了在京都作为王子陪读的阿禹:“我决心助汉前往廉头和姑缯平叛战乱,你有何想法。”
“这是‘以夷制夷’的策略,婶母要慎重,即然婶母已下定决心,侄儿想即出手就要稳操胜券。”阿禹胸有成竹。
“如何稳操胜券?”毋波反问。
“汉军善于陆地作战,我们句町军善于水战,来个水陆夹击?叛军何愁不平……”阿禹滔滔不绝,毋波是越来越欣赏他们眼前这侄儿了。
次日,汉昭帝目送毋波离去,将平叛的厚望寄托于她一身。毋波返回句町国后,立刻着手筹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平叛。她召集所有将领和谋士,共商大计,他们深知,此战艰巨无比,句町国的军队在亚波的带领下开始了紧张的备战。
为平定西南叛乱,西汉朝廷派遣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率军南下。他们跋山涉水,穿越莽莽林海,抵达句町国与毋波会晤。
王平主张:“我军应速战速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击溃叛军。”
田广明则采取更为圆滑的手段:“我将以政治手腕和人脉,说服当地部落首领归附,许以自治与利益,以赢得他们的支持。”
两位将领的策略各有千秋,毋波从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欣然接受配合。随着汉军的陆续到来,西南边陲的战火愈发炽烈,在烽火连天的年代,英雄的壮举与英勇的抗争之外,爱情的故事也在硝烟中悄然绽放。
“救命啊!”一声尖叫划破宁静,一名少女不慎跌入湍急的河流。
恰逢亚波骑马练箭路过,见状毫不犹豫地跃入水中施救。
“真是个旱鸭子。”亚波调侃着将少女扛上岸边,却发现对方身穿汉服,容貌秀丽,长似阿诗。
“阿诗!”
“谁是你阿诗,放我下来!你除了会游泳还会什么?”少女在他怀中挣扎,语气中带着挑衅。
“我会武功,能在百步之外穿杨花;我会游泳,能于水中捉鱼;我会吹树叶,能吹出悠扬的旋律……”
“够了,你会写字吗?会吟诗作赋吗?”少女打断他。
亚波一时语塞。
尽管如此,救助过程中两人目光交汇,那份默契在无声中传递。那一刻,两颗心在不经意间悄然靠拢。
句町国的首都西林普合岜埌,那座巍峨的祭坛见证了毋波的决心。出征前夜,她站在熊熊篝火旁,注视着巫师从煮熟的公鸡股骨中抽出竹签,那是对未来征兆的占卜,也是对命运的挑战。
“打贼杀得八十头,擒获一百九十人,牛马成群,金银满仓,吉兆已现。”卜辞中的预言如同明灯,照亮了句町人的希望,毋波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同时她察觉到一个重要人物的缺席——她的得力副将亚波竟然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不在身边。
在这个星光皎洁的月夜,亚波带着阿梅登上了城楼的顶端,指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许下了誓言:“战争即将拉开帷幕,阿梅,无论是你还是你父亲田将军,我都将誓死守护你们,不论未来遭遇何种挑战。”
“我不相信。”阿梅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内心已被亚波的责任感和勇气深深触动,依旧带着几分俏皮:“我父亲有亲兵保护,倒是你冲锋在前,我只要你平安,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平安符,我送给你。”
“这是先帝送我母亲的匕首,母亲赠予我,我送给你,保你平安。”
她们交换礼物,牵手在星月下,有情人的星月也特别明亮。
之后的日子,在句町那片翠绿欲滴的稻田边际,阳光如金丝般编织着梦幻的光影,亚波的身影在微风中显得格外挺拔。他手中一张弓如同满月,弦上凝结着专注与力量。他耐心地手把手指导着阿梅:“每一次拉弓,都是目标,每一次放箭,都是对目标与梦想的向往。”
练箭之后,阿梅则是那位文化的传承者。她的话语轻柔如春风拂柳,将汉文化的精髓娓娓道来。她的唇间,流淌着诗词的韵律,歌赋的节奏。她教亚波如何品味每一个字眼的深意,如何体会每一行诗句的意境:“愚钝,怎么教都不会……”
他们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互换,更是心灵的交融。在稻田的绿浪中,他们的笑声如同悠扬的笛声,穿越了文化的藩篱,打破了语言的隔阂。他们的情感,如同稻田中茁壮成长的稻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饱满
↑返回顶部↑